找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试卷(填空题)

网上有关“找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试卷(填空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找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试卷(填空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知识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和唐 *** 的对外政策

1.陆路:

2.海路:

3.唐 *** 的对外政策: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唐与新罗交往频繁的表现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隋朝:

2.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表现及影响:

3.突出人物: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

2.和天竺:

3.重要人物:

五.和西亚、中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的交往:

2.和大食的交往:

3.和东罗马及欧洲的交往:

4.和非洲的交往:

重点、难点

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二.唐对外交往的新特点

三.唐代对外交往的影响

知识联系

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知识巩固

1.隋唐时期陆路、海路都可到达的国家是

A.朝鲜、日本 B.朝鲜、印度

C.印度、日本 D.印度、南洋

2.唐代与西汉对外交通状况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交通路线既有陆路,又有海路

B.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

C.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往来密切

D.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

3.唐 *** 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表现为①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②任用外国人在唐朝做官 ③同意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 ④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唐朝前期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包括

①政治清明促进经济文化繁荣

②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交往

③对外交通的发达为交往提供了条件

④指南针的应用促进航海业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映日帆多宝舶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

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是因为

A.唐朝统治者开明,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交通发达

C.“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D.唐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当时领先于世界

6.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7.在汉唐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瓷器 B.丝绸 C.纸张 D.茶叶

8.新罗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历史现象的是①都有来唐留学生②都仿效唐朝的制度③都学习儒学④贸易往来频繁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所体现出的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影响巨大 B.世界领先

C.高度繁荣 D.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10.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A.日本、天竺 B.新罗、东罗马

C.新罗、日本 D.天竺、大食

1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

①一行 ②义净 ③玄奘 ④法显 ⑤鉴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2.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主要表现在①天竺一再遣使唐朝 ②两国交往以佛教为纽带 ③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天竺数学发展 ④天竺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A.制瓷技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冶铁技术

14.下列关于汉唐时期对外交往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欧洲没有直接往来

B.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C.长安是对外陆路交通中心

D.对外贸易既有陆路,又有海路

15.与汉代相比较,隋唐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是 ①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了②陆上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延伸 ③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达波斯湾 ④一些国家同隋唐交往的程度加深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

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 3:唐初, *** 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插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捏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

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

他们贩买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材料 4: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均《中外关系史讲义》

依据上述材料,从历史条件、双边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评述唐朝的对外政策。

17.唐朝的对外关系有何显著特点?原因何在?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作用?

答案

知识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和唐 *** 的对外政策

1.陆路:

从长安出发向东出发,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 *** 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3.唐 *** 的对外政策:

唐朝 *** 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及制铜技术传入新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受唐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隋朝:中日互遣使臣

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度;日本都城建造仿照长安城;日本各级学校教授儒学;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往中突出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中国的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2.印度被称作“天竺”。

和天竺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重要人物是玄奘和义净。

五.和西亚、中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隋时已互遣使节,唐时,其王及其子来中国,其商人在中国开“波斯店”

2. 大食:唐高宗时与唐通使,造纸术传入大食

3.和东罗马:有使节来往,东罗马的杂技、医术传入中国,

4.唐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5.和非洲:和非洲也有来往

重点、难点

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唐对外交往的新特点

(1)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且具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是双向的,但内容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

(4)对外交往的渠道众多,有使节、留学生、民间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5)从唐对外贸易来看,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并举;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进行等。

三.唐代对外交往的影响

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 *** 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

民间贸易交往不断。

玄奘和义净到天丝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

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联系

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西汉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

而且新开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日,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西汉没有使臣交往。

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来。

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者往来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原因:

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打通海上通商条件。

唐朝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

因此,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盛况。

知识巩固

1-5 BDACB 6-10 BBADC

11-15 DBBAA

16.唐朝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

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朝与亚洲邻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

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化习俗诸方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17.特点: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与亚洲、欧洲和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往来呈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2分)

原因: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疆域辽阔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开放的对外政策。

(4分)

作用:使唐文化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4分)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巩固。虽然辛苦,但也伴随着快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18年;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初一 历史 学习 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记忆力 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关于“找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试卷(填空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