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 篇1设计思路本活动设计的价值
一.重在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方法与能力中班后期,幼儿认识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逻辑思维也开始萌发。本活动中我将老师喜欢的动物制作成T课件,并以此为载体,引发幼儿积极回忆已有经验,依据动物的部分特征推断整体,运用视、听等多种感官对某一类动物进行分析、归纳,在不断地假设、否定、肯定、验证过程中,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多种思维方法感知了动物,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的方法与能力随着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熟悉与了解,他们探究的兴趣也逐渐高涨,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发现,学习有意识地收集信息,主动获得经验,从而转变幼儿学习的方法。但是,记录对中班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在记录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缺乏操作经验,记录的内容让人难以琢磨,因此今天的学习活动我想给孩子一些记录的示范,本活动中个环节的交流素材都采用了记录的方式予以呈现,如:第一环节要交流的材料是他们自己记录的。第二环节,借助老师的记录示范,让幼儿学习记录猜想、假设的过程以及验证的方法,另外还有老师记录的新闻故事,最后布置的记录小任务等,使幼儿感知了解一些简单的记录方法,体验记录过程中的乐趣,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重在情感态度的培养对动物情感与态度活动中,以“我喜欢的动物朋友”为主线,从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à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à倾听新闻小故事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我想营造一种浓浓的爱的氛围,让幼儿从中感受人与动物相互关心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幼儿爱动物的情感得到升华,萌发幼儿对爱的一种责任感。对新闻事件关注的态度在“动物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偶尔看到了两则关于动物和人相互关心爱护的新闻故事,深受感触,于是我把它引用到今天的活动中,与幼儿分享。活动中,我尝试用、简单的文字记录新闻事件,以最本色、真实的形象呈现给幼儿,突出故事的真实性,使幼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动物与人类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同时引发幼儿学习关注生活中新闻事件的兴趣,逐步由身边的事物扩展到周边事物。教育方案
主题 :在动物园里源自:教材《学习》(中班)P197页
内容与要求:
1、观察了解动物特征,关注它们的不同特征,并比较异同。
2、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集体教学活动之五:我喜欢的动物朋友幼儿年龄:4—5岁执教:莘松幼儿园陈小青
补充要求:
1、通过视、听等感官游戏,尝试运用简单的推理方法感知动物的明显特征。
2、感受人类与动物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增进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资料。(教师将喜欢的动物制作成T课件)
2、新闻故事图画书一本。
活动过程:
1、交流我喜欢的动物朋友引导幼儿结合记录,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朋友。
2、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朋友
(1)孔雀:课件展示顺序:脚→身体→头→尾屏。
(2)狮子:课件展示顺序:狮子的吼叫声→腿→尾巴→整个身体。
(3)猫头鹰:课件展示顺序:夜景(猜想什么动物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眼睛→整个身体。
3.了解人类与动物互相关心爱护的新闻小故事(1)幸福的猴宝宝(2)狗妈妈救婴儿
2、)交流自己的感受:听了这两个真实的新闻小故事,心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
3、)小结:动物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互相帮助、爱护,真快乐!
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 篇2活动意图:
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而自我意识正是自尊和自信等重要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开展此次活动。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自信的去迎接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人生新阶段。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
2、发现自身长处,大胆讲述喜欢自己的理由。
3、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花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班里,你喜欢谁?为什么?
二、结合课件讲故事。
1、讲故事前半部。
(神秘状)它是谁呢?(出示青蛙课件)
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
结合课件讲故事。
青蛙为什么难受?他真得很没用吗?他有没有别人不会的本领呢?
2、讲述故事后半部。
你们猜猜,现在青蛙会是什么表情呢?
讲故事至最后,问:现在青蛙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了呢?山羊对它说了什么?
那么野鸡、小松鼠有哪些本领呢?
最后青蛙是怎么对自己说的?
三、大胆讲述自己的本领。
1、相互交流
你喜欢你自己吗?想想自己有哪些本领?
2、轮流讲述喜欢自己的理由
教师追问幼儿——自己有哪些本领?会为自己做什么?还能为别人做什么事情等。现场幼儿展示(如:跳舞、唱歌、武术),老师及时鼓励。
四、召开“赞美会”,感受赞美与被赞美的快乐。
你有没有发现其他的小朋友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呢?可以用我喜欢谁,因为他能……的'句式说出来。
ⅹⅹ,听到这么多小朋友赞美你,你们感觉怎么样?
五、随音乐自信表演。
放音乐《大家一起来》跳到前面来,面向大家做一个自信的动作,他们会更加喜欢你。
教师小结: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你自己吗?”你应该怎么告诉他?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注意用教师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幼儿积极创设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注重幼儿个别差异,采取重点帮助、重点引导的形式,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使其能自我欣赏,产生积极情绪,从而自信起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帮助别人。
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帮助别人。
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 篇3主题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实际任务,幼儿学会跟客人主动打招呼,会用适当的语言行为跟人商量着玩,当别人接受时,能从表情动作表示高兴。从而培养幼儿愿意运用这些方法,主动与人交流,并友好相处。
一、教学性情境
活动名称:
交朋友
活动要求:
让幼儿学会用友好的态度对待别人,当别人不接受自己时,会想办法让别人喜欢自己。
活动准备:
木偶剧表演,课前学习表演《拉拉勾》。
活动指导:
(一)创设情境《哑巴老虎》,幼儿观察交流。
1、小动物们愿意和老虎威威交朋友吗?为什么?
2、老虎威威想了一个不说话的办法来跟小动物们交朋友,你们想一想不说法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可用表情、动作,好听的声音)(幼儿尝试)。
3、除了用这些方法交朋友,还有什么好办法能交朋友?(幼儿商量,教师巡迥指导)。
4、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看看老虎威威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5、它终于交上了朋友,老虎威威是怎么交上朋友的?
(二)小结:关心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和你交朋友。
(三)游戏《拉拉勾》,体验交上朋友的快乐。(实践操作)
二、实务性活动
(一)具体内容
1、接待客人
2、外出作客
3、结伴游玩
4、打电话
(二)具体方法
1、时间:可利用节假日。
2、交往对象:成人、孩子(熟悉的、陌生的)。
3、鼓励幼儿在家里自己给老师打电话,并能找话题与老师交谈。
(三)活动重点:积累交流经验。
(四)活动指导:
1、请爸爸、妈妈反馈活动情况。
2、幼儿完成任务,老师与他们个别交流。并加以鼓励。(你和谁一起玩的?玩得怎么样?为什么……)
三、分享交流活动
(一)活动要求:通过运用已经学会的适合的交往方式,(教案网)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小朋友以后再次使用这些交往方法。
(二)活动准备:设置“借东西”的情境障碍:
1、老师正在上课,门关着;
2、我的老师不在;
3、老师说:“哎呀,你们要借的东西我没有,在其他老师那里”;
4、老师正与别人谈话。
(三)分享交流:
1、创设“借东西”的真实情境,从中观察孩子的反应。
(1)我想请小朋友帮忙,向其他老师借一些东西,谁愿意帮助我?
(2)我非常需要这些东西,请小朋友一定要想办法借到这些东西。
2、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进行交流讨论。
(1)你们是怎么借到东西的?(笑咪咪,有礼貌,不打扰别人……)
(2)你们在借东西时碰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实务性经验的联想,幼儿交流分享。
(1)今天我们学会借东西的本领,那么平时你们遇到事情是怎么与人打交道的?
(2)是不是也用过这些好方法呢?
4、幼儿得到的体验:如果我们有事情,应该主动地告诉别人,(教案网)让别人明白,看看别人是不是愿意帮忙,当别人给了我们帮助,我们要感谢别人。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注意用教师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幼儿积极创设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注重幼儿个别差异,采取重点帮助、重点引导的形式,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使其能自我欣赏,产生积极情绪,从而自信起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帮助别人。
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幼儿能看图说出常见的宠物名称如:小狗,小猫,金鱼,兔子,乌龟,小鸟.
2.认知数量“一”的概念.
3.学写单字“一”.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引起兴趣2.教学过程3.结束:
全体幼儿唱儿歌“小黄狗”并做动作。
四:评估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十分感兴趣,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本次活动的准备当中,和爸妈了解了一些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在活动中,我利用了多段视频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并讨论,认识了陆地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和海里最大的食肉鱼类,幼儿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很容易就接受了,结尾时在横幅上的签名活动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全体教师也参与到了其中,激发了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我觉得这样的科学和社会的渗透课程更有益于幼儿的理解和掌握,25个孩子在活动中全部聚精会神,效果十分好。
小学科学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下册第55页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两幅是什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重点难点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北极人的、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
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发现图书中恐龙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知道图画书种不同的类型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3.认识化石并理解化石存在的意义
重点难点:
认识化石并理解化石存在的意义
活动准备:
《真的有恐龙吗?》,幼儿用书《真的有恐龙吗?》,有关挖掘恐龙化石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很久很久以前,恐龙在地球上生活,可是现在已经看不见它们了,既然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曾经有恐龙呢?
二、展示,先把的半边遮住,让幼儿观察局部的几张图,讨论中展现的某些动物的局部外形特点。
1.考古学家先会在地下发现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画上的这几张图。你们看看这些分别是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这只脚看起来像是什么动物的脚呢?
3.牙齿和嘴巴又像什么呢?
4.为什么画面中有鸵鸟和犀牛呢?
三、再将挂图种恐龙骨骼模型的部分呈现出来,请幼儿观察恐龙的骨架,发现刚才死的局部图在在整体图的什么部位。讨论模型的外形特点。
1.专家们把挖出来的话时都拼凑起来,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发现不是现在还存在的动物。你说说这个骨架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红色虚线圈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它和现在的动物不一样?
四、播放恐龙化石的视频,让幼儿对化石及挖掘工作有初步了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设计意图: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这些都有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为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采用"六个一"交互使的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动生成:激发幼儿进一步寻找、发现更多生活中各种各样声音。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件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2、电脑、投影仪、投影屏、激光笔《这是谁的声音》的光盘3、录音机,有 "牛、羊、下雨、洗衣机、小蜜蜂、公鸡"的
活动过程:
3、 听一听:老师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狗
2、玩一玩:请幼儿自选玩具3、说一说:玩具发出的声音。
4、看一看:根据模仿各种声音。
5、唱一唱:《 模仿声音》的歌表演
6、猜一猜:电脑娃娃中的《这是谁的声音》播放课件"小孩笑声、马叫、掌声、枪声、汽车跑的声音"
小结:今天我们玩得真开心,听到了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声音吧!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和老师继续寻找更多的声音。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初步学着按图形的形状进行匹配。
2、初步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及口语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1、honey 、danfer 、billy各一只。
2、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honey。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要请我的好朋友一起来祝贺,你们想知道我请了谁吗?)
二、认识图形及进行图形匹配。
出示danfer 、billy
1、幼儿逐一认识,然后观察他们嘴巴的形状。
2、出示各种形状让幼儿认识。
(小动物说他们要吃和他们嘴巴形状一样的饼干)。
请幼儿说一说三角形的饼干给谁吃,圆形饼干给谁吃,正方形的饼干给谁吃。
三、幼儿操作。
提醒幼儿要给小动物吃和他们嘴巴一样的饼干,边喂边说:“honey,给你吃圆饼干等。”
四、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honey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小动物的肚子喂得饱饱的,所以honey也要奖励小朋友,看她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出示三种形状的饼干)
活动结束:
幼儿要说出:我要吃什么形状的饼干,说对才能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制作安装说明书及游戏竞赛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盘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圆珠笔。
2、课件(圆珠笔零件,安装组装图。)3、幼儿人手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盘子。
活动过程:
一、 看一看——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师:请说说你带的圆珠笔是什么样的?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支圆珠笔,相互比一比,说说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教师: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们的颜色不同,有红的、黄的、绿的、紫色的,它们的形状也不同,有长短、有圆圆、方方的。它的笔杆、笔芯等部件的材质、形状和色彩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 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师:圆珠笔里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引导幼儿拆开圆珠笔)提出拆圆珠笔的要求:拆时要轻轻的,不要太用力,还要注意看拆下来的零件在什么位置,并且把每个零件放在自己的盆子里。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先拆好的小朋友可以回座位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大多数小朋友拆好后就让他们会座位。)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说一样,教师出示圆珠笔部件名称的。
师: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我们一一看。(带领幼儿读一读部件名称。)教师:刚才小朋友拆时发现了笔心、笔头、笔帽、笔杆、弹簧这些东西,那你们能把它再装起来吗?
幼:能。
师:那赶快行动吧!
三、 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好多小朋友都装成功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若幼儿说的不连贯可以让该幼儿到前面来演示,教师辅助他一起说。)师:谁有不同装法?
教师:看来要把圆珠笔装好要两个条件:1、所有零件要齐全。2、按照正确的顺序来装。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没有成功,听了人家的介绍,现在会装了吧,成功的小朋友想不想用别人的好办法去试一试。(幼儿再次拆装。)师:先想一想,先装什么,后装什么。
师:这次小朋友都装成功了,但有些小朋友还不会装,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画安装说明书。)四、画一画——制作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四、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换笔芯)怎样换笔芯?怎样选择笔芯?
五、 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让全体幼儿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比赛,然后选出前五名与后面的老师进行比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初步了解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橘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干净的盘子、抹布、筐子若干。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摘橘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出示教学挂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一起摘橘子。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
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每个幼儿从筐子里拿出一个橘子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
教师: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引导幼儿学习剥橘子,观察、品尝橘肉。
引导幼儿自己剥橘子。
教师:想吃橘子怎么办?怎么剥?
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一片地剥开橘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橘肉。
教师:哇!橘肉露出来了。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能吃吗?
教师鼓励幼儿将一瓣瓣的橘肉剥在盘子里。
幼儿品尝橘肉(鼓励幼儿连橘皮上的橘络一起吃),说说橘肉的味道。
教师:你吃的橘肉是什么味道的?
引导幼儿了解橘皮、橘肉的作用。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教师:橘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橘皮茶,橘肉可以榨橘子汁、做橘子酱。
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橘子成分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橘子味道?
《好吃的橘子》教学反思
橘子是秋天最易见到的水果,不但能够润肺化痰,还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剥橘子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力量,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小朋友,你看看老师的橘瓣像什么?”“像香蕉……”“像香蕉……”小班的宝宝总是这样喜欢说别人说过的答案,单一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是问题预设不恰当?于是在进行展示活动之前在本班进行知识铺垫,当老师拿起橘瓣提问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说“像月亮”“像小船”“像蒜瓣……”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的心里无限安慰,活动前后进行反思,幼儿的知识经验尤为重要,问题的预设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第三个大环节是请幼儿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有的说酸,有的说甜。然后请宝宝们互相尝一尝自己的橘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友爱。在展示时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请小朋友把橘子放在我的嘴巴里,我来帮小朋友尝一尝是酸的还是甜的。这样消除了孩子与教师的距离。“嗯,原来你的橘子真的是酸的呀”一次品尝一句回应温暖孩子的心也温暖老师的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趣味练习 剪手指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指,提问交流。
1、请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五、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小小听诊器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听诊器能把声音放大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对声音的探究欲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卡纸、书、25~35厘米长的橡皮管或塑料管、漏斗、手表、手机等。
五、活动过程
说一说周围有哪些声音?人的身体内部有什么声音?
听一听,把耳朵贴在同伴的胸口上,有什么声音?与平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身体里还有哪些声音也是很微小的?
试一试。幼儿将卡纸卷成纸筒,将纸筒一端贴在同伴的胸口,将自己的耳朵贴在纸筒的另一端,听一下心跳的声音,与耳朵贴在心口听到的心跳进行比较。
做一个小小“听诊器”。把橡皮管一端套在漏斗上,若有空隙用彩泥固定。
游戏:“听诊器”好用吗?
(1)把橡皮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用漏斗听同伴的心跳声,再用耳朵直接听,比一比用哪种方法更方便、听得更清楚。
(2)请同伴原地做运动,再用自制“听诊器”听他的心跳声,比较一下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利用“听诊器”听同伴呼吸、肠蠕动等内脏发出的声音。
应用“听诊器”去听周围的环境及身体内部发出的细小的声音,如手表、手机、喝水、咽唾液、呼吸等声音。
六、注意事项
1.应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小漏斗。橡皮管的长短应选择在25~35厘米之间。
2.橡皮管和漏斗衔接不密封,可以用橡皮泥或胶带密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躲藏、冬眠、迁徙、换毛
2、对探索动物过冬方式感兴趣ㄖ道关心、爱护动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小朋友ㄏ衷谑鞘裁醇窘谀忝歉芯踉跹?我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听故事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1、幼儿带着"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问题听故事ǔ醪搅私饧钢侄物的过冬方法。
小蚂蚁为过冬准备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里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大雁、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2、归纳出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根据故事中的内容,出示相应的过冬卡片和动物卡片。
3、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小动物们很聪明,它们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过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给自己换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里冬眠、有的准备过冬的粮食、还有的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三、通过操作了解更多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1、刚才我们知道了青蛙、小蚂蚁、小兔和小鸟过冬的方法。
还有一些动物也想请你们猜猜,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
2、出示蜜蜂、蛇、丹顶鹤、狮子等小动物,幼儿互相讨论"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3、请幼儿讲述讨论结果共同归类。知道还有一些动物冬天不冬眠ㄒ蚕不对硕。
躲藏--蜜蜂、蚂蚁(老鼠)等;(幼儿用动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蜗牛、蚯蚓)等;(解释: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动的意思)迁徙--燕子、大雁、丹顶鹤等;(解释:迁徙就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意思。)换毛--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等。
4、幼儿操作,给动物与它过冬方式连线,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了解。
四、教师总结
表扬一些不怕冷的小动物ㄈ纾鹤哪灸瘢在寒冷的冬天也出来工作,为树木除害虫。
活动延伸:
与家长进一步探索小动物过冬的一些方式。
互动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其实动物也很聪明,为了能生活下去,不让自己饿死、冻死,都有度过寒冬的方式,还丰富了词汇。让幼儿更懂得怎样去爱护动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幼儿观察一些事物,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组装书架的过程,学会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2人提供一组书架,按幼儿人数准备若干组多用三合一书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图、操作步骤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师:再过两个月,小朋友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你们会有很多书。(出示)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哥哥是怎样整理、收放他的书的?他把书放到哪里了?加深幼儿对书架用途的感性认识。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书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环节:观察感知——了解书架的基本构成。
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小书架是用什么做的?
2.师:这些塑料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7块板的分解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书架的底板、前板、后板、隔板。)
3.师:这个小书架一共由几块塑料板组成的?(7块。)
第二环节:操作探索——掌握拼插连接的操作要点。
第一次操作:自选2块塑料板,尝试进行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找到凹槽及凹槽的开口处。
1.师:这些塑料板之间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试试其中2块板的连接。请每个朋友去挑选2块塑料板,试试看,能否把它们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连接的? (幼儿介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凹槽处。)
4.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几块板上也有这样一条条凹槽的?(底板、前板、后板。)
总结:原来塑料板之间就是通过这些凹槽来进行连接的。
5.师:找到了凹槽,怎么把板插进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找到凹槽的对接口,即开口处。
(评析:在观察书架的基础上引出主要问题——“这些塑料板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以此激发幼儿主体建构的内在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明确的任务环境中,自信地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拼接完整的书架。
师:找到了这个拼接的秘诀,那我们也来试着拼一个完整的小书架,好吗?这次的任务请2个朋友合作完成。
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刚才拼接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与幼儿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随机选几个典型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
① 隔离板倒置。讨论:你觉得这个书架问题出在哪儿?
② 缺底板,装不进去。
讨论:底板应该在什么时候装?(视频演示。)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拼接书架第一步要做什么?
③ 前板或后板装不进。讨论:谁有好的方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拼插连接时必须同时对准凹槽的4个口子(演示。)
(评析:不给幼儿任何安装步骤的提示。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讨论、尝试失败中学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获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4.总结拼接书架的整个过程。
师:原来拼接书架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呢?……(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安装图示说明。)
第三次操作:比赛拼接书架,感受成功的快乐。
1.师:好,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拼接好书架。
2.师:今天我们学习拼接的是3格书架。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几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来,难度也不同哦。我们还可以去尝试挑战。)
(评析:通过问题讨论、观看录像,幼儿对书架拼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梳理,这时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环节:经验拓展——感受拼插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书架,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呢? (结合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如:花片积木、杯盖与杯子、木凳、中国馆的构造等等。)
(评析:通过生活中多种拼插连接的物体的再现,让幼儿充分感受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延伸探索,使整个活动形如流水,一气呵成。)
三、结束部分:寻找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师:拼插连接只是连接中的一种方法。关于物体的连接,还有好多种方法。今天就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里有连接?是怎样连接的?这些连接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
第1课,观察蜗牛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
(1) 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 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
(3) 供学生实验用的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特制的纸盒(里边涂黑,盖子上开个长条孔)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平时大家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
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
二, 观察蜗牛
1, 发给学生放大镜,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 (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 (观察蜗牛)(板书:观察)
2, 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你可以给你的蜗牛起个名字.
3, 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的蜗牛.
三, 研究蜗牛
1, 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
2, 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 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3, 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提供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等实验用品.
4, 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实验前能不能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先做一个预测 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研究记录.
5,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点拨)
6, 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论 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
四, 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蜗牛的了解,给你捉到的蜗牛设计一个家,饲养它,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第2课,观察蚂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2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 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干净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二,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 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
② 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
六,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1,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2,学生自主研究.
七,教师课堂小结.
第3课,观察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观察记录鱼.
2 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知识与技能:
知道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鱼的特征方面的兴趣.
2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槽,回形针,直尺,记录纸
学生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罐,直尺,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并描述鱼的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观察要求,并描述观察到的鱼把观察到的鱼画下来.
2,学生自主观察.(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把鱼捞出水来)
3,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4,指导学生对他们的发现进行猜测,推测.
二,研讨感兴趣的问题并分组.
1,指导学生讨论:关于鱼,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师生讨论.(教师板书问题)
可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① 鱼听得见声音吗
② 鱼知道饥饱吗
③ 鱼怎样运动的
④ 研究鱼鳞花纹的年轮.
⑤ 鱼怎样睡觉
⑥ 于是怎样呼吸的
……
3,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把学生按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
5,指导小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
6,全班讨论,研究,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组自主研究(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或者巡视各组研究的情况)
四,交流研究成果.
1,各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如:描述,画,数据等)
小组汇报时有组长主要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请这个小组回答.这样共同研讨,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简要小结.
五,教师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观察鱼
鱼听得见声音吗
鱼知道饥饱吗
鱼怎样运动的
研究鱼鳞花纹的年轮.
……
第4课,动物-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动物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稀动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要保护它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珍爱动物朋友.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珍稀野生动物的录像带,挂图,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朋友.
1,指导学生阅读.
2,讨论:"为什么说动物使人类的朋友 ".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结交的动物朋友多,认识了解的动物朋友多.)
4,讨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说一说理由.
二,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
1,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阅读资料,看书.
2,研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观点.
3,大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认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一些野生动物的方法.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所示内容是否正确,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请学生设想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其他措施.
3,总结概括.
四,调查了解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
2,指导学生制作海报等形式汇报.
3,对学生进行评比.
五,教师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啄木鸟
人类的朋友——动物 牛
小白鼠……
第二单元 土壤与生命
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 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第2课,落叶变成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 知识与技能: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
*知道在成肥过程中蚯蚓的作用.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 自主学习
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 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 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 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 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 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 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 制作肥料袋
(1) 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 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 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 观察肥料袋
(1) 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 管理肥料袋
(1) 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 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 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第3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观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子,黏土和腐殖土若干,一堆新鲜的当地土壤.
学生准备:每两个学生一组,每组学生准备:沙子,黏土,腐殖土,3只塑料汤匙,3张白纸,木棒,研钵一套,报纸,抹布,一小桶水,搅拌棒,纸和盘子.3只塑料杯子,两只放大镜,两根木筷,一只硬纸板盘子,过滤装置一套,表格若干张.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 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来研
究这个问题.
(二) 自主学习
1, 用沉淀法认识土壤中的三种成分
(1) 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2) 学生观察,记录.
(3) 小组交流,汇报.
(4) 小结: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水面上飘浮着一些东西,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再细看一下水中的土块,你会发现它在水中明显地分成两层:上面一层颗粒较细,是黏土;下面一层颗粒较粗,是沙.
2, 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质的特征
(1) 拿出准备的土壤放在桌上仔细观察:
① 摸: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潮湿程度.
② 看: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颜色深浅.
③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及土壤的粗糙程度.
④ 握,搓:感觉土壤的黏性.
⑤ 嗅:感觉土壤的气味.
⑥ 摇:听听干土壤的发出的声音.
⑦ 涂抹:感觉土壤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2) 学生自主研究,小组交流.
(3) 小结:含沙多的土壤 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
3, 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渗水性
(1) 在渗水装置中放入同样多的这三种物质,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等它们停止渗水时观察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
(2)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3) 交流:它们为什么渗出的水不一样多 谁渗出的水多 谁保留的水多 说明什么问题
(4) 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三) 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
课后研究:
1, 调查家乡的土壤
制定出计划,按计划实施并做好记录.
2,这些植物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中 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4课,土壤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讨论.
*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
*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
*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 自主学习
1, 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 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 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 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 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第1课,种子里面有什么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
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
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
知道种子里有"胚"
教学重点:
1,知道种子的构造.
教学难点:
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二,课前准备
教师:
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
学生:
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 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 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 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 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 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 讨论,发表意见
2,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 积极发现问题
2, 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第二课,种油菜
一,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植油菜的乐趣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把油菜最初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
了解油菜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会用图画文字记录实验日记.
教学难点:
持之以恒种植与管理.
二,课前准备
教师:
大花盆l~2个.或校园内选一块种植地
学生:油菜种子(或别的短生长期草本植物种子),小花盆.牙签,小铲,水,纸巾.学具袋里提供的油菜种子需要经过"春化处理",教师可集中处理,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延伸导入
种子里的胚,有何作用
汇报
回答积极
二,观察油菜籽,种植油菜
油菜籽中有没有胚 你怎么认为
我们来种油菜,研究
1, 讨论回答
2, 看29页图学生讨论种植注意点;
3, 按步骤种植
讨论积极
小组和作好
三,种好我们的油菜
谈话:油菜籽我们一种到土壤中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 怎样才能种好油菜,使它也快乐的生长
学生讨论,汇报,如何管理,观察,记录
汇报积极,有好的建议,并呈现对种植好油菜强烈的兴趣,并能持续的管理种植油菜.
四,深入研究
你能在种植油菜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吗 比如用对比实验,研究油菜对光,水,土壤,肥料不同的要求!
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汇报
能有自己组的研究课题,会设计实验,并能去做.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油菜开花了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二,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每人一套)
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 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 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 指导看图34页
2, 为什么要做标本
3, 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1, 讨论怎样做;
2, 动手做一做;
3, 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
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 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 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对课后研究有热情,更有自己的研究打算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4课,谁给花传粉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
体验种油菜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继续照料好它的信心.
1,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1,认识蜜蜂在传播花粉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蜜蜂与花的关系.
2,知道干蜜蜂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重点:观察干蜜蜂的身体,并能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能够对"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二,课前准备
教师: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没有计学具,工具箱的学校可以选择别的昆虫),小塑料袋,放大镜.
学生:
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一,谈话导入
在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标本的时候,我们不小心碰掉下来的花粉.也许只知道它是生长在雄蕊顶端的一种粉末状的东西.
学生汇报:没有想到蜜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会与它有关.
二,观察花粉
找一找花粉在花的什么地方.(2)说说传粉是怎么回事.
1, 学生观察花粉;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指沾一点儿花粉捻一捻,说一说花粉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体.说说花粉的形态
2, 讨论传粉的意义
认真观察,积极汇报
三,探究蜜蜂粘花粉本领的特点
1, 察蜜蜂的身上脚上,你发现什么
2,有什么作用吗
3,怎样证明蜜蜂的这种构造和传粉有关
4,比实验设计意图,实验注意点
1, 学生观察汇报
2,讨论汇报蜜蜂特点可能的作用
3,学生设计实验
4,根据36页提示,实验分析,汇报
讨论热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敢于设计实验
观察认真细致
四,花和蜜蜂的关系,
讨论:蜜蜂与花的关系
探究传粉后与花那部分有关,
指导学生实验方法!
学生汇报,
说说实验的方法:
传粉后摘去:1花瓣,2花萼,花蕊,分别用塑料袋罩(可以选择做不同的实验)
敢于假设,设计实验
五,作业与延伸
1, 查阅资料或观察发现: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蜜蜂蝴蝶传粉,
2, 观察其他传粉昆虫的特点
3,了解植物其它传粉方式,记录在活动记录本中
1, 学生讨论
2, 选题研究
对课后研究兴趣浓,能简单说出自己研究的设想和方法
四,教学后记(反思与重建)
第5课,收获和播种
第四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1课,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 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关于“中班主题我喜欢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