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什么历史故事 济南战役故事简短

来一趟济南吧,老城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早已定格了千年,从岁月深处走来,讲述着一个个传奇的济南故事。

9月13日上午,历下区一场开在南丰戏楼的新闻发布会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故事。戏楼对面为“南丰祠”,北厅三楹,仿古建筑,南出厦,半壁花棂,抱柱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凸显了一代文学家、政治家——曾巩的独特气质。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南丰先生”曾巩,从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赶到齐州(今济南)任知州。自古文人好风雅,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济南的山水给曾巩提供了数不尽的创作灵感。

曾巩站在大明湖畔,悠然吟诵着“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在齐期间,他写下70多首诗,占其平生诗作的六分之一还要多,给济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仅凭一些文学成就,仿佛还不足以让济南百姓为他建祠祭祀。

上任两年,曾巩重修北水门,彻底解决北城水患,直到今天仍在造福后代。疏浚大明湖,用淤泥修筑百花堤,后人称其为“曾堤”,相传后来苏东坡在西湖建苏堤正是受了曾堤的启发。惩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地方治安,百姓安居乐业,繁荣了一方经济。实地考证趵突泉源头为玉符河、城南历山为大舜躬耕之处,对济南的历史文化追本溯源影响深远。

熙宁六年,曾巩调任襄州。离任时,“州人绝桥闭门遮留,夜乘间乃得去”。从赴任到离开,满打满算不过两年,曾巩在水利治理、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等方面为百姓做的实事一件又一件,再加上他留给济南的70多首诗,年过五旬、人生之路已过半载的他把一身才干和一腔诗情都留给了济南。

曾巩去后,齐州百姓在千佛山半山腰为他建起了一座祠堂,并塑像供奉祠中。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时任历城知县的汤世培见曾公祠倾废已久,于是在大明湖东北岸建屋三楹为曾公祠,每年春秋二祭。

先生已然远去,他的精神却镌刻进济南的文化基因。如今,南丰祠静静矗立在大明湖畔,向后世讲述着一代文豪和济南的千年情缘。

一片幽静的老街巷中,隐藏着一条东西向的老街,老街上有一座挂有“双忠祠”牌匾的院落。青瓦雕檐的门楼,有明显破损和剥落的痕迹。影壁墙上的古韵纹饰虽有些斑驳,倒让院落增添了一份古朴厚重感。院子里的天井宽敞整洁,且方正。往日的忠烈义节已归尘土,只有淡淡穿堂风抚摸着斑驳的屋宇,给后人留下丝丝的眷恋。

双忠是为哪双忠?

明崇祯十一年,清军十万攻打济南城。当时的山东巡按宋学朱与历城县知县韩承宣一同率兵抵抗。但最终因兵力悬殊过大,在殊死抵抗九天九夜后,城破。宋学朱、韩承宣及其他守城官兵全部遇难。

事后,为纪念宋学朱、韩承宣,在此建立双忠祠。从此,这条街正式更名双忠祠街,沿用至今。邻靠的两股泉水,莹洁甘美,遂以祠名命名为“双忠泉”。

如今,双忠泉依然清澈透亮,沿着双忠祠街的水韵格调,沐浴着忠烈遗风,历史的沧桑沉淀了百年,却一直向后世讲述着那段忠义故事。

走进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8号的老舍旧居,可看到一眼保存完好的泉井,旁边立着一块铭碑,上面写着“当年小院中的水井”,这处泉井便是老舍先生在此生活时的取水处。

“……院子里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所以花儿开得很旺盛……院内的格局没有什么大变化……丁香树也许死于战乱了,那口水井还在。”在老舍妻子胡絜青的文章中,可找到这口泉井的身影。它看起来像一口井,其实是和趵突泉相连的一口泉眼,现在井内依然水流不断。

老舍先生在济南有四处旧居,而南新街58号是他长期生活的住所,一个一进的院落,北侧正屋三间,东西各有偏房。从1931年夏天开始,老舍和他的妻子在此度过了三年。

一座典型的济南民居院落。进得大门影壁,一个传统的福字映入眼帘。南墙上用六块竖幅黑色大理石镌刻着先生的名言,北屋正屋中间是先生的客厅、书房、起居室。客厅居中,陈列着传统的条几、八仙桌,几上有对瓶,瓶中有鸡毛掸、有莲蓬,桌上摆茶壶、茶碗。卧室在东,东墙上挂有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的结婚照,还有胡絜青先生画的菊花。书房在西,桌上有扇,有眼镜。院内有缸,先生曾用其养荷花。一汪净水,先生曾用其沏香茶。

这座屋宇简朴而厚重,这里不仅有文化的内涵,更有文化的传承,在大浪淘沙之中,映射出熠熠光辉。

“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被老舍先生亲切称唤为第二故乡的济南,如今还在惦记着先生……

济南的故事不止于此,“天和,地和,人和”的三和街,寄托着德王信仰的天地坛街……一城、一季、一景、一个影像定格了千年,交织着城市变迁的各种记忆,但是有些故事却难以被遗忘、被改变。

总要来趟济南吧,城还是那座城,湖还是那片湖。寻一处清净,得一份心安,看看老城、念念历史、找找自己。

来源:微信公号“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