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有什么历史人物 黑河市百度百科

佳木斯,清康熙写作“甲母克寺噶珊”,后汉译“嘉木寺”、“贾木司”,满语为“驿丞” 或“站官”之意,一说意为“巫师(萨满)祈祷之处。佳木斯是黑龙江省下辖地级市,坐落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地级行政区,成为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称;佳木斯市地处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平坦,沃野千里。佳木斯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夏云阶(1903年—1936年11月26日),黑龙江省汤原县人,祖籍山东沂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

1926年3月夏云阶因家乡军阀混战,连年灾荒,背井离乡逃荒到关东,辗转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1931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冯仲云来汤原巡视工作,经冯仲云介绍,夏云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10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军汤原反日游击队建立。夏云阶在建立这支抗日武装过程中,四处奔波,筹集枪支、弹药、给养。1933年8月2日,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夏云阶当选为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1936年成立了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阶任军长,活动于松花江两岸,被日寇视为“北部国防线上的心腹之患”。1936年11月26日,夏云阶同志在汤原西北沟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3岁。

冷云(1915年-1938年10月),原名郑志民,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人。东北抗日联军成员,八女投江的烈士。

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两年后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成为抗联战士的冷云曾经负责队伍中的文化教育工作,后来调到第5军妇女团,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1938年冷云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10月上旬部队经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西岸,但日伪军千余人跟踪而至。师首长命令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就在她们将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在冷云率领下,她们一齐向敌人开火。此刻日伪军一面以火力阻止抗联主力部队的回援,一面向冷云等据守的河岸阵地扑来。当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八人集体投江,壮烈牺牲。

2021年3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之八女投江。

徐光海(1907年—1938年11月23日),曾用名徐炳仁,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1师的领导人。

1907年出生在朝鲜庆尚南道密阳,1913年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榨,来到中国东北,最后在黑龙江汤原县梧桐河东岸落户。1930年秋在反对福丰稻田公司的减租运动中,受到革命风暴的洗礼,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徐光海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化装宣传队,到汤原、萝北煤矿、金矿和佳木斯、鹤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后在黑龙江汤原、桦川地区组织和改造抗日武装,1936年入东北抗日政治军事学校,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兼任中共富锦县委书记,同年11月23日在富锦与伪军作战时牺牲,时年31岁,由于徐光海的牺牲,富锦县党组织因缺少主要领导人也只得暂时停止活动。

陈俊生(1927年5月11日—2002年8月8日),黑龙江省桦南县人。

陈俊生他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追求革命真理,于1946年8月参加革命,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目标。任职期间他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发动群众,为土地改革和巩固政权作出了积极贡献。1950年至1957年,他深入研究和指导农村工作,重视粮食生产,总结典型丰产经验,推广农业科技,防治地方病,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取得显著成效。从1978年8月起陈俊生同志先后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省委书记(当时有省委第一书记),其间兼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他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省委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建议,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的顺利实行。他还在城市建设、草原建设、牧业发展、林区开发、兴边富民、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黑龙江省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8月陈俊生同志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他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企业民主管理,发挥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推进工会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1985年9月起,陈俊生同志历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国务院秘书长。1988年4月任国务委员,他还先后兼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书记、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后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任职期间,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工作,不仅完成了国务院机关大量的日常工作,还参与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他重视国家机关的作风建设,率先垂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关于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并就海南建省问题给中央决策提出了可行的方案。他多次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深入重大交通事故、重大森林火灾现场,精心指挥,妥善解决问题。他积极支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建工作,推动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

1998年3月,陈俊生同志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任中共全国政协党组副书记。他积极推动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强调政协工作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工作的大局。他重视并积极支持开展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专题调研工作、建言立论工作、提案工作和大会发言工作,强调要切实发扬民主,把政协的这些经常性工作做好做细。他积极支持加强政协宣传工作和政协机关建设,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的环境,他重视总结人民政协工作的经验,倡导各级政协用经验推动工作。

2002年8月8日1时27分,陈俊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刘德本(1912年5月18日—1980年10月21日),又名嘉彰,家璋,吉林富锦(今黑龙江省富锦县)人,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幼年聪慧好学,1928年考取东北大学预科官费生,1930年升入本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入关,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在绥远、武昌、邢台、西安等地的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德本奔赴延安。1938年9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学习,3个月后毕业留校任教,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刘德本随一大队深入敌后晋察冀边区,组建抗大二分校,分配刘德本任二分校政治教员、文化主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返回东北。1946年任富锦县长、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富锦中学校长,参加领导了剿匪除奸、建设政权、土地改革以及团结教育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工作。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调任合江省教育厅长。1949年5月,刘德本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省主席冯仲云兼校长)。一年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副处长。1950年9月因其请求做教育工作,调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

刘德本在农学院工作25年间,主张社会主义大学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培养一代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转变师生的旧思想,亲自讲授政治课。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校风建设。亲自领导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建立以教学为主的学校工作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使这所新建的学校,仅仅经过几年就跻身于全国农业院校的先进行列。他热爱学生,常说不热爱学生的人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每天要到运动场看学生晨练,和学生谈话。经常去食堂或宿舍,看伙食好不好,宿舍潮不潮。参加学生晚会时,有时还唱支歌或讲段故事。要求做学生工作的干部,“要代表学生利益,反映学生意见,为学生说话”。反复讲青年的可塑性,不要埋怨学生落后,重要的是做好工作。强调办学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经常到教师中听取意见,学校重大工作都交院务委员会讨论。亲自辅导青年教师备课、讲课,亲自培养、介绍一批教师入党。

刘德本于1977年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积极领导拨乱反正和落实政策等工作。他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参加一次教研室会议,调查一个教研室或实验室情况,1979年组织全校教学工作大检查,促进教学秩序的整顿,恢复实验室,学校工作出现新局面,正当刘德本全力工作,发现了晚期肺癌,1980年10月21日病逝,终年68岁。按照他“生为教学服务,死为教学服务”的遗愿,遗体供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

邵云环(1951年6月19日-1999年5月8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新华社原驻外记者,革命烈士。

邵云环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的20年多年中,邵云环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她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邵云环长期研究南斯拉夫问题、巴尔干问题,早在90年代初就在南斯拉夫当过常驻记者,1999年3月,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候,邵云环同志主动请缨,再次勇敢地奔赴报道第一线,到达贝尔格莱德后,她不顾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深入现场采访,及时、准确地发回大量有价值的公开和参考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1999年5月8日早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不幸遇难。

毕天民(1900年—1959年),黑龙江桦川人,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

1907年毕天民入本地小学读书至毕业,然后考入依兰道道立中学,于1918年毕业。毕业后在双城县当小学教师并业余攻读英文。1921年舍职考入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毕业获学士学位,被绥化医院聘任,1927辞职回佳木斯老家,同年八月被桦川县立中学聘为英文教员,十一月又辞职在佳木斯创办了东方医院。1930年赴英国考入剑桥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和热带病学院,毕业时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回国后留沈阳,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医院工作,后因反满抗日被捕,1934年释放,然后又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卫生研究所进修公共卫生学,1937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辗转内地,先后担任山东齐鲁大学教授、成都三大联合医学院教授、兰州西北防疫处卫生人员训练所所长、宁夏卫生处副处长、东北救济总署卫生专员、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主任教授等职。

1952年调到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工作,1959年7月5日病逝于长春第一军医大学,享年61岁, 毕天民是我国公共卫生学开创者之一。

王江(1955年—2010年),佳木斯市优秀干警。

王江于1974年12月30日应征入伍,1986参加在桦川县公安局参加公安工作, 1994年调到郊区公安分局松木河派出所工作,2004年松木河派出所与四丰派出所合署办公后,王江同志一人留守在松木河村工作数年。从警20年来,王江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工作在远郊派出所工作的第一线上,他一面同病魔做着顽强的斗争,一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实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人、一名人民警察的的神圣职责,对敌斗争中英勇无畏的精神,为民服务中无私的奉献,本职工作中淡泊名利,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赢得了辖区社会各界的认可。

王江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2007年5月公安部授予王江同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王江警务室是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警务室。

裴治云(1893年—1933年),朝鲜族,抗日英烈。

裴治云于1920年流亡中国东北,1927年定居萝北梧桐河村,1929年就读于梧桐河村的松东模范学校,并参加了减租减息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裴治云担任了梧桐河村农民协会会长,并领导了地下党组织的宣传队,在抗日斗争中他表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1932年4月,上级党组织任命他为中共汤原中心县委书记。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积极创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汤原游击队。由于缺乏经验,游击队经历了第一、第二次建队的失败,但在失败面前他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总结经验,重整旗鼓,他派中共党员分别到各山林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争取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裴治云的领导下,到1933年秋,全县地下党组织就拥有208名中共党员,共建立8个区委、25个党支部,发展抗日救国会会员1400余人,汤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日情绪十分高涨。同年中秋节,由于叛徒告密,裴治云和县委其他11名党员干部不幸被捕。关押期间,裴治云等人在敌人严刑拷打下,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后来敌人将裴治云等几位革命者秘密活埋在鹤立镇宪兵队后院,裴治云牺牲时年仅40岁。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陈雷(1917年10月25日—2006年12月5日),原名姜士元,曾用名陈雨田,笔名老泉山人,黑龙江省桦川县人。

陈雷同志早年接受了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进步思想,勇于追求真理、敢于探索,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强盛而毅然弃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在学校参加抗日活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做地下工作期间,他与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部队购买运送武器弹药、医疗用品、传递情报文件。1938年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抗联部队,并开始了艰苦的游击战争,参与开辟黑河、嫩江、德都、五大连池、大兴安岭等抗日根据地。他曾多次担任武装侦查队长、政委,率队侦查获取日军重要军事设施的情报,为抗联同苏军在东北对日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战斗中沉着冷静,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多次负重伤。抗战胜利后他担任绥化卫戍区副司令、中共绥化中心县委书记、龙南军区政委等职,开展建立人民武装、反奸、除霸、剿匪运动,同国民党和土匪进行了殊死的斗争。1947年他领导当地人民开展土改运动,发展生产,为建立新政权、支援东北和全国的解放、建立巩固的大后方,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主席期间,率领全省人民为国民经济恢复而奋斗。他为全省的工业和基本建设工作呕心沥血,不顾病痛,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他对工作抓得紧,行动快,决策果断,雷厉风行,讲求工作效率。他作风扎实、细致,经常亲自赶写社论,以便于基层和群众及时了解和执行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他知人善任,善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有条不紊地推动工作。他勤于思考,经常到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自强不息,富于拼搏精神。由于工作负荷过重,日夜操劳,曾突发脑血栓而半身不遂,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他退到二线以后,仍十分关心黑龙江省的改革开放工作,亲自内引外联,为全省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陈雷同志有出众的艺术才华,从小热爱书法,并担任了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诗词也有很高的水平,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和歌词,1938年5月,他用古曲《落花》的曲调填词写下了著名的革命历史歌曲《露营之歌》的第一段,这首歌曲曾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指战员的革命斗志,他发起成立了黑龙江省诗词协会,推动了全省诗词创作的发展。陈雷同志因病于2006年12月5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9岁。

陈芳钧(1906年—1939年),原名陈芳安,字子庚,黑龙江省双城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4师第29团团长。

1915年至1921年在双城读私塾,1922年至1924年在家种地,1925年至1932年在李杜部队当兵,后到梧桐河金矿当矿警,1934年夏搞地下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又回到梧桐河金矿,1937年6月组织和领导了梧桐河金矿矿警起义,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四师二十九团,陈芳钧任团长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12月任六军一师一团政治部主任。1939年2月23日,在小白山(佛爷砬子)与日寇激战,不幸壮烈牺牲。

崔荣利(1953年—2001年11月7日),革命烈士,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崔荣利同志牺牲前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局向阳分局西林派出所所长,1981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崔荣利长期战斗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先后任佳木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向阳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长、西林派出所所长等职。从警20年,他侦破了500余起大案要案,数次荣记个人二、三等功,4次获个人嘉奖。在核查一起特大绑架案件过程中,崔荣利突遭5名持枪、持刀歹徒袭击,在战友中弹牺牲的情况下,他只身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身中17刀壮烈牺牲。

崔荣利牺牲后,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2002年2月8日,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张文治(1925年—1982年),黑龙江省桦南县人。

张文治于1946年12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参加桦南县金沙河区政府工作。历任区政府秘书、土龙山区派出所所长、桦南县公安局秘书股长、区委副书记、黑龙江省检察院合江分院检察员等职。1969年,支边来到抚远后,先后任县革委会人民保卫组副组长、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张文治同志在工作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自1948年至1960年间先后受过多次奖励。遵照党的要求,1969年在中苏边境冲突日趋紧张之时,他举家由佳木斯迁至抚远,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982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57岁。(抚远县志)

佳木斯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欢迎网友们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