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什么历史故事 福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近日,杭州西湖边柳树被换成了月季和小树苗事件,被当地市民重点关注,甚至引发国内网友热议。

作为中国古老的植物之一,柳不仅是书画、诗文的重要展现元素,更和一座城市样貌发展变迁密不可分。作为一座山水之城,福州内河畔种植柳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市区有小柳路、柳河路等地标,福州西湖的仙桥柳色早在南宋就成为“城市名片”,被誉为“西湖八景”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福州柳树的那些事。

真正的柳仙桥 是在湖头街

福州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柳树?文献中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历代文人在诗文中,将柳树赋予到历代城市景色中。

明代学者王恭在《冶城歌》中写道:“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荒城野水行人度,细柳春榕旧宫树。“清代蒋垣在《榕城景物考》中提到:“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

如今福州市区种植柳树历史最长的景点,当属福州西湖公园。因为不论你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进入公园正门,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仙桥柳色景点,这里也被市民称作是西湖的柳堤。

阳春三月,这里桃花柳绿,被誉为福州西湖春天最秀美的景色之一。入夏后,垂柳成荫,凉风习习,柳堤成为纳凉胜地。除了柳堤,西湖的柳树,还种植在公园和福建博物院相通的玉带桥上,而公园的湖心岛,也留有几株柳树。

但是,你知道吗?真正的西湖仙桥柳色景点,不在如今的湖滨路一侧。据专家考证,仙桥柳色其实位于现在湖滨小学一侧,也就是西湖公园的西大门。一百年前,福州人进入西湖,都走西大门。现在西湖公园的正门,是1930年才建起来的。在西大门却有一处名为“柳仙桥”的景点,现已不存。后来在福州西湖公园建设柳堤时,把柳堤上带桥洞的这一段,称为“柳仙桥”,以此追忆西湖的旧景。

“仙桥柳色”来自赵汝愚的点评

宋孝宗的淳熙年号,对福州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福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成于那个年代。二是淳熙年间,福州知州赵汝愚完成了疏浚福州西湖的大工程。

编著《淳熙三山志》的梁克家,在1179年知福州。在这本地方志中,记载了福州有三种柳树。一种叫做“榉柳“,即枫杨树。如今在南后街星巴克前的网红树,算是福州市区为数不多的枫杨。第二种叫做“柽”,也叫西河柳、水柳。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垂柳。第三种,即“柳”,“柯条与北土无异,但飞絮者稀”,从记载中推断,这就是旱柳。

赵汝愚是梁克家的继任者,他曾在1182年和1190年,两次任福州知州。第一任上,赵汝愚干的一件大事就是疏浚西湖。据史料记载,当年西湖浚成后,受利的“闽县、侯官、怀安”三县民田达14405亩。赵汝愚还在湖边修建了澄澜阁等景点建筑,并对西湖诸景加以品评。如今福州人常说的西湖八景,最早就是赵汝愚提出的。这八景包括:“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晚唱、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赵汝愚之后,又经历了郑侨、林枅两任福州知州, 1193年,宋代著名文人辛弃疾,任福州知州。辛弃疾对福州西湖大加赞赏。在他为西湖留下的诗文中,《贺新郎·翠浪吞平野》最为有名。他用“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评价福州西湖如少女般的青涩之美。在这篇诗文中,还有”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的文字,这其实是反映当时福州盛行种植柳树的风情。当然,这些诗文都是作于赵汝愚疏浚西湖十年之后。

2014年 福州西湖也曾换柳

如今的福州西湖仙桥柳色景点,其实种植了两种柳树,枝条下垂的是水柳,枝条向上的是旱柳。柳树的寿命大多比较短,福州西湖里最年长的柳树树龄能达到50年,为旱柳,胸径在35到40厘米之间。

早在2014年的冬天,福州西湖也进行了“换柳”工程。据西湖公园退休员工翁珠华先生回忆,福州西湖柳堤上有60多株柳树,其中有不少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当时西湖公园特地到浙江的钱塘江一带,寻找优良的水柳品种。“当时我们从600多株柳树中,挑选了30株。这个品种叫做‘千垂柳’。上级要求所有柳树要有造型,不能是修剪秃的。”

翁珠华说,那一年移植柳树时,也有游客不理解。后来,这些游客看到带着古朴造型的千垂柳进入公园,用福州话连连说“丫霸”。同样在那时,西湖公园管理处引种一批粉红色的桃花,营造出“桃红柳绿”的景观,衬托古典园林的气质。

能在福州生长的柳树,是十分坚韧的。在北方,每年的低温和降雪,能冻死柳树的病虫害,而在湿热的福州,天牛病成为柳树的一大威胁。为此,西湖公园专门成立天牛防治小组,靠人工抓天牛。在找到天牛的排泄物后,施工人员就在洞口附近注射杀虫剂,用棉花将洞口堵住。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