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有什么历史名人 鄂尔多斯十大有钱人

仰望历史星空,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繁星璀璨,光芒耀眼。

鄂尔多斯自古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祖辈和先烈,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抗争与进取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史剧,谱写了一曲曲雄奇壮悲壮的华章,涌现出了一批批影响久远,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

历史更迭,时代演进。曾经叱咤一时的草原民族大多在我国北方民族两千余年的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消失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蒸发,而是随着时代的进程依次融合进了现代民族中间…… 这种长时间交融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结论。

在历史隧道的尽头,浩瀚银河依然耀眼,我们仰望历史星空,会永远崇敬那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先辈,永远缅怀那些为党为国鞠躬尽瘁、奋斗一生的仁人志士,我们永远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的无数英烈,我们永远感谢那些为鄂尔多斯发展留下英名、做出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下面,我们分批进行列传记载。

呼韩邪单于(?-前31)

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姓挛鞮氏,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之子。前58年至前31年在位。初其父死,稽侯珊未能立。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被拥立为呼韩邪单于,并发兵击败继其父接任单于的握衍朐鞮单于。五凤二年(前56),击败右地屠耆单于。四年(前54),被其兄郅支单于击败而率众南下入塞,请求留居光禄塞(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内),并遣子入汉,对汉称臣。甘露三年(前51)正月,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受特殊礼遇。数年后,因郅支西迁而率部重归漠北。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第三次朝见皇帝,自请为汉婿,娶汉宫女王嫱(即王昭君)为阏氏。此后,汉匈和好,多年无战事。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去世,子复株累若鞮单于继位。呼韩邪单于曾经越过黄河到达拉特旗迎接王嫱(即王昭君),现在的昭君坟就是见证。

王昭君(前52-前19)

汉元帝时宫女。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建昭三年(前36),因良家出身而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觐见皇帝,并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嫁匈奴单于,称“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后,按匈奴故俗,王昭君再嫁呼韩邪单于与大阏氏所生子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鸿嘉二年(前19)去世。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今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又称“青冢”)为王昭君墓地。“昭君出塞”不仅促进了汉匈友好关系的发展,也成为了被后人世代传唱歌颂的历史佳话,而王昭君本人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现在在达拉特旗有昭君坟。

醢落尸逐鞮单于(?-56)

南匈奴第一代单于。名比。初为右奥鞬王,因未能被立为单于而生怨恨,遂遣使至汉,请求内附。蒲奴单于发兵攻打,其未敢应战。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南边八部共推其为单于,是为醢落尸逐鞮单于,亦称呼韩邪单于。至此,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即位后,内附东汉,表示“愿永为藩蔽”。建武二十六年(50),遣子入侍,东汉朝廷以厚礼相赠,并在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西80里处为其建单于庭,后迁至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同年,因内部叛乱,醢落尸逐鞮单于被蒲奴单于击败,徙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东汉派中郎保护。建武中元元年(56),醢落尸逐鞮单于死,其弟丘浮尤鞮单于继位。

赫连勃勃(?-425)

匈奴铁弗部人。原名刘勃勃,字屈孑。夏国(又称“胡夏”)建立者。407-425年在位。刘勃勃父刘卫辰原为前秦苻坚重臣,统摄河西诸族。前秦灭亡后,刘卫辰被北魏拓跋珪所杀。勃勃辗转至后秦,附高平公没弈干,任安北将军、五原公,镇朔方(今陕西延安)。晋义熙三年(407),勃勃杀没弈干,吞其众,自立为天王,建夏国,年号龙升。凤翔元年(413),筑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境内),改姓“赫连”。六年(418),攻取长安,作为南都,并在灞上(今陕西蓝田)称帝。真兴七年(425),卒。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

启民可汗(?-609)

东突厥汗国可汗。名染干。东突厥汗国莫何可汗处罗侯之子。588年,处罗侯死,都蓝可汗立,染干为突利可汗,分统北方。597年,娶隋朝安义公主为妻。都蓝可汗嫉恨,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可汗。599年,投隋,隋文帝封其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复娶义成公主为妻。后迁居黄河以南的夏、胜二州之间(今内蒙古河套南)。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后,漠北大乱。许多突厥部民南下归附启民可汗,遂成为东突厥可汗。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逃至吐谷浑不知所终。启民可汗尽收其众,并统领东方的奚、室韦等,臣服于隋朝。隋大业三年(607),启民可汗南下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朝见隋炀帝。五年(609),再往东都洛阳朝见隋炀帝。同年去世。

李尽忠(?-696)

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原姓大贺氏。受唐朝赐姓李,名尽忠。显庆五年(660),受封右武卫大将军,袭松漠都督,统领契丹各部。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发生饥荒,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不予赈给,反而视契丹首领如奴仆。李尽忠遂与妻兄孙万荣一同起兵反唐。同年,率部攻陷营州,杀赵文翙,自称“无上可汗”。武则天闻后大怒,派遣28位将领率兵征讨,并在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屯兵,企图一举消灭李尽忠。听闻唐大军前来讨伐,李尽忠并未惊慌,沉着应战,两次几近歼灭唐先遣部队。同年十月,李尽忠病逝。此后,契丹各部再次归附突厥。

成吉思汗(1162-1227)

大蒙古国开国大汗。1206-1227年在位。蒙古乞颜部人,名铁木真,父为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母为诃额仑兀真。与大皇后孛儿帖育有术赤、察合台、窝阔、拖雷四子及一女帖木伦,与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幼年时期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毒杀,随寡母度日,历经艰险。后在其父亲安答(义兄弟)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帮助下,收集离散旧部,实力逐渐强大。公元1189年,被推举为汗。称汗后,相继战胜札答阑、塔塔儿、乃蛮、泰赤乌、斡亦剌、合答斤、散只兀诸部,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国境内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树九游白旗,即大汗位,建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建立军政合一的千户制,扩大怯薛,设置机构,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耳朵(宫帐)发展成为游牧军事封建国家。始用畏兀儿字母创造畏吾体蒙古文。将各部人口编入千户之中,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邻近民族,也先后归附。成吉思汗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1205年至1209年,三次进军西夏,逼其纳女请和。1211年至1215年,数次攻打金朝,使之被迫献公主贡金银珠宝,并将都城从中都(今北京)迁南京(今河南开封)。1217年,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事攻金。1218年,派大将哲别灭西辽。1219年,亲率大军西征。1220年,攻克讹答剌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1221年,命拖雷攻打并占领呼罗珊(大部分在今伊朗境内,一部分在今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境内)全境。1222年,设达鲁花赤监治占领地区。1223年,还至撒麻耳干驻冬。次年启程东归。西征胜利后的大蒙古国版图已扩展到中亚和斡罗思(即俄罗斯)南部。成吉思汗将这一大片领土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后发展成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三大汗国。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被灭亡。1227年夏历7月13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元至元三年(1266),世祖追谥为圣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木华黎(1170—1223)

大蒙古国开国功臣。札剌亦儿部人。生于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东。自幼投靠铁木真家,随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合称“掇里班曲律”(四杰)。屡救铁木真于危难之中。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时,因功受封为左手万户长,兼领左翼第一千户,统东至哈剌温·只敦(今大兴安岭)的广阔地区。成吉思汗建怯薛军,四杰分任四怯薛长。木华黎及其子孙世领第三怯薛。与博尔术为成吉思汗左臂右膀。元太祖六年至十一年(1211-1216),随成吉思汗连年攻金,大败金兵。十年(1215),木华黎军取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诸州县,大败金军于花道(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遣人招降兴中府(今辽宁朝阳)。辽东、辽西诸州郡尽为蒙古军所有。十二年(1217)秋,成吉思汗诏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成吉思汗归漠北后,命木华黎经略对金战事和中原地区的治理。同年,攻克河北、山东诸州。十三年(1218),攻入山西,陷太原、平阳等80余城。十五年(1220)秋,入济南。磁、沼(今河北永年东南)、恩(今山东武城旧城)、博(今山东聊城)、滑(今河南滑县东)、浚等州户30万诣军门降。十六年(1221)秋,出河西,取葭州,破绥德、郧(今陕西富县)、坊(今陕西黄陵)等州。十七年(1222),西攻凤翔,凤翔军民英勇抵抗。蒙古军围攻一个多月,仍不能克,后引兵退还。十八年(1223),病逝于闻喜(今属山西)。子孛鲁嗣位。子孙世袭国王。

达延汗(1473 - 1516)

北元可汗。1479-1517年在位。又译作歹颜哈、答言汗、大衍汗,均为汉语“大元”的音译。本名把秃猛可(又译巴图蒙克)。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孛罗忽济农之子。幼时父亲被杀,母亲失吉儿哈屯被亦思马因所掳,他被寄养于别人家中,后被满都海哈屯抚养。1479年,七岁时的把秃猛可与满都海哈屯结婚并在其扶持下即汗位,号达延汗。次年,率众进攻瓦剌并取得胜利。后又经多次争战,将瓦剌驱往更远的西方。征讨兀良哈部之乱,诛杀异姓权臣亦思马因,夺回母亲失吉儿哈屯。1508年,率兵征讨应绍不部、鄂尔多斯(明代又译袄儿都司)部,将其首领赶至青海,从而统一了东蒙古。针对汗权旁落,异性权臣专权的弊病,撤废太师、丞相,取消封建主的特权。将东蒙古划分左右两翼6万户,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明代又译察罕儿)、喀尔喀(明代又译哈喇哈)、兀良哈,大汗驻帐于察哈尔万户,统领左翼;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土默特、应绍不,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统领右翼。分封诸子,任兀良哈万户以外各万户和万户之下各鄂托克的统治者。与明朝保持和平贡市关系,每年遣使到北京之外,还通过马市同明朝进行贸易。达延汗毕生致力于反对分裂,统一蒙古,其重建封建秩序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为清代及民国国家制度、蒙古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

赛那剌(1490 - 1519)

北元可汗。又译赛音阿拉克、諰阿郎,亦称阿著、阿不亥阿著卜孙,本名巴儿速孛罗(或译伯尔色博罗特),达延汗第三子。1508年,蒙古右翼应绍不亦卜剌、满都赉阿都勒呼叛乱时,住在满官嗔(又译蒙古贞)部火筛家里,为免遭杀害,带三岁之子麦力艮逃回达延汗处。参加达延汗对右翼的征讨,立战功。1512年,被任为统领右翼三万户的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袄儿都司)万户。达延汗去世后,排挤达延汗长孙、合法汗位继承人不地,于1519年夺取汗位,称哈不害汗。与明朝通贡。后被不地夺回汗位,未几死。

林丹汗(1592 - 1634)

北元末代可汗。又译陵丹、灵丹、凌丹、民旦,亦称巴图尔台吉。卜言台周长孙。父莽骨速,早逝。1604年即汗位,驻帐于察哈尔(明代又译察罕儿)万户。从1609年起,屡犯明朝辽东诸边,并多次遣使要求互市。1617年始得允许。1619年,林丹汗写信给爱新国努尔哈赤,要求其停止进攻广宁(今辽宁北镇县,是林丹汗向明朝取得市赏之地),遭拒。林丹汗力图重新统一蒙古,1625年征伐叛离的科尔沁(明代又译好儿趁)部,因科尔沁部得到爱新国的援助,未能成功,并导致其属下各部纷纷降附爱新国。林丹汗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库图克图汗(又译虎墩兔憨)。命人翻译蒙古文《甘珠尔》,兴建黄教寺院。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境内兴建都城察罕浩特。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1627年至1628年,率部进入蒙古右翼地区,击溃喀喇沁(明代又译哈喇嗔)、土默特诸部,占据库库和屯(明人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与朵颜卫苏不的、应绍不部、土默特部大战,初败,旋转败为胜,并进入河套鄂尔多斯(袄儿都司)部。同时入侵明朝宣、大、延绥诸边。1629年至1631年,深入外喀尔喀(明代又译哈喇哈)西北地区,击败札萨克图汗和托辉特部联军。随后回师西拉木伦河故地征讨诸叛部,遇爱新国皇太极亲征,不战而遁。1634年,经河套,越宁夏,退至甘肃西部大草滩(今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永固镇一带),病逝。次年,其妻、子及所部归降爱新国。

癿加思兰太师(? - 1479)

北元时期异姓权臣。又译伯格哷逊、伯革讃。西蒙古乜克力部首领。初居吐鲁番地区,后移居哈密北山巴尔思渴(今新疆巴里坤)一带。又率部东迁至河套地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当时活跃在那里的满都鲁、孛罗忽等势力会合,成为明榆林边外的强敌,大举进攻明边。1475年,以女嫁满都鲁,立之为汗,自称太师,又娶满都鲁汗与满都海彻辰哈屯所生之女博罗克沁公主。势力强盛,专擅事权。约于1477年欲以毛里孩之子斡赤来代替满都鲁为汗,未成。1479年被族弟亦思马因和满都鲁汗部下脱罗干杀死。

麦力艮(1506 - 1542)

北元蒙古右翼三万户济农。又译默尔根,本名衮必里克(又作库莫勒)。达延汗三子巴儿速孛罗(赛那剌)长子。1519年,其父死后嗣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袄儿都司),领右翼三万户,游牧于黄河河套及以西地区。明人以其官号称之为吉囊(即济农)。势力日强,率弟俺答等东征西讨,雄冠诸部,不受大汗节制。1524至1538年间,四次率兵攻打反叛的兀良哈万户,将其征服并瓜分,因功获“默尔根济农”之号。1532、1534年,两征青海,大败旧敌亦不剌和卜儿孩,吞并其众。曾要求同明朝通贡互市,被拒绝。率兵屡入掠明边,对自宣府、延绥、宁夏至甘肃一线的明朝边境造成严重威胁。卒后,长子那言大儿嗣济农位,但势力分散,部众日分,其弟俺答控制右翼三万户,济农势力日衰。

1 俺答(1508 - 1582)

北元时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又译阿勒坦、安滩、阿尔滩、俺探等。达延汗三子巴儿速孛罗(赛那剌)济农次子。1510年,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重新任命黄金家族成员为各万户首领,俺答受封土默特万户,驻牧地在丰州滩(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1531年其父去世,右翼三万户分成若干领地。其兄衮必里克墨尔根嗣济农位,领鄂尔多斯万户。1524年至1558年间,俺答追随大汗、济农东征西战,屡建功勋。期间六次率兵攻打北方兀良哈万户,将其征服瓜分;两次征讨瓦剌,兵锋远达坤桂河、扎卜罕河(在今蒙古国西部)、额尔齐斯河(在今新疆北部及蒙古国西部),将瓦剌驱往中亚地区;四次进入青海,大败旧敌亦不剌和卜儿孩,吞并其众,留子孙弟侄占据该地。1538年,博迪阿拉克汗封其为索多汗号,这是俺答称汗之始。1542年,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去世。俺答以兄长的身份统率右翼诸部,且以长辈阿不该(叔父)的地位控制了济农诸子,实力日益增强。约1547年,打来孙库登汗从北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其长子辛爱黄台吉占据察哈尔(又译察罕儿)部原牧地。俺答成为右翼三万户真正盟主。为解决蒙古地区的经济困难,长期招来汉民到土默特地区垦种,修筑板升(村镇),发展农业经济。自1534年起,力求同明朝通贡互市,数十次提出要求,均被明朝拒绝。1550年,其军队打到北京城下,大掠而去,史称“庚戌之变”。次年与明朝议和,于沿边之地开设马市,不久关闭,战衅复开。1570年,其孙把汉那吉因家庭纠纷愤而降明,蒙、明双方均以此为契机,罢兵议和。俺答汗将逃入土默特的汉人赵全等八人引渡明朝,明朝则将把汉那吉归还俺答汗。1571年,明帝授俺答汗“顺义王”封号,给予印信,并授其部下以都督、指挥使等官职。同时,俺答汗宣布十三条和平条款,以示蒙、汉世代友好,永不相犯。双方商定在长城沿边东起宣府西迄甘肃设立十一处互市场所,史称“隆庆议和”、“俺答封贡”。随后鄂尔多斯(袄儿都司)等部与明朝议和,通贡互市。从此结束双方长期兵戈相争的紧张状态,开创蒙、明数十年友好往来的新局面。1575年,在其大力倡导下,修建漠南第一座城市库库和屯,明帝赐名“归化城”,此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前身。以库库和屯为中心,土默特平原农业发展,手工业生产也有相应的发展。晚年笃信佛教,1578年,率众赴青海察卜恰勒庙(位于青海湖东,奉俺答汗之命专为迎请三世达赖喇嘛而建,明帝赐名“仰华寺”),与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索南嘉措会谈。宣布蒙古民众从此皈依佛教,取缔萨满教。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以“瓦只剌答剌达赖喇嘛”称号,从此索南嘉措一系转世活佛有了“达赖喇嘛”之称;达赖喇嘛赠俺答汗以“转千金轮斫迦罗伐剌底扯臣可汗”称号。1580年,在库库和屯建城佛教寺院,明帝赐名“弘慈寺”。致力于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1540 - 1586)

北元鄂尔多斯部贵族。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之孙、花台吉长子。明代汉籍作“切尽黄台吉”。清代鄂尔多斯右翼前旗诸台吉远祖。驻牧地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带。协助俺答汗征讨瓦剌,1562年,行至额尔齐斯河进攻土尔扈特部。1566年,进兵青藏地区。1572年,远征中亚哈萨克。均获得胜利。1571年,俺答汗与明朝议和后,代表鄂尔多斯(袄儿都司)部那言大儿济农向明朝请求通贡互市,事成。明廷授指挥佥事,进指挥同知、龙虎将军等职,在清水营与明互市。笃信佛教,曾劝俺答汗建寺迎佛,主持1578年至1579年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在青海察卜恰勒庙的会见,三世达赖喇嘛授予“郭喀噶尔弼彻辰洪台吉”称号。他对藏传佛教在蒙古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编纂《十善福法门白史》一书,叙述蒙古“政教并行”的理论和实践。

丕勒杰(生卒年不详)

清后期伊克昭盟乌审旗独贵龙运动领袖。又名巴拉吉尔。清朝后期,伊克昭盟乌审旗王公贵族为自身利益,不顾旗内财政实力,向清廷捐献骆驼、马匹和金银财宝,还追求奢华生活,不断加重旗内民众负担,引起不满和反抗。咸丰八年(1858),丕勒杰组织牧民成立“独贵龙”队伍,向扎萨克衙门提出不得强占土地、滥征捐税、苛派差役等要求,迫使对方作出让步。其领导的独贵龙斗争最终失败,后人多有仿照其斗争形式,与剥削和不公斗争。

丹丕尔(? - 1906)

清末鄂尔多斯抗垦斗争领袖。伊克召盟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俗称准格尔旗)人,该旗协理台吉。又译丹丕勒。光绪三十年(1904),督办蒙旗垦务大臣、绥远城将军贻谷所设垦务局在准格尔旗大力推行开垦。垦务局巧取豪夺,强索押荒银,激起当地蒙古、汉族人民的反对。丹丕尔代表全旗向垦务局提出停止放垦要求,遭到拒绝。三十一年(1905),准格尔旗各支抗垦队伍在丹丕尔领导下举起了反抗之旗。丹丕尔、梦肯吉亚率领群众武装攻占该旗境内的两个垦务局,驱逐垦务官员,将局中文牍账簿焚毁。同时,派人联络乌审、达拉特、郡王等旗的蒙古、汉族群众及“独贵龙”组织,并且囤积粮草,制造枪炮,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抗垦运动。致使官方放垦在伊克昭盟一度被迫停止。清政府闻讯后革去丹丕尔协理台吉职务。贻谷派兵潜入准格尔旗,乘除夕之夜逮捕丹丕尔,押解至绥远城。不久,丹丕尔经酷刑惨遭杀害。

2 阿尔宾巴雅尔(1866 - 1913)

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人。光绪六年(1880),承袭扎萨克贝子爵职。二十七年(1901),任伊克昭盟副盟长。翌年,任盟长。二十八年(1902)初,清政府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赴内蒙古西部推行放垦蒙地,令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各旗派员来绥远城报垦,但遭到各旗扎萨克普遍反对。阿尔宾巴雅尔先后两次召集伊克昭盟各旗扎萨克和协理台吉会商,联名上书绥远城将军衙门和理藩院,请求停止放垦蒙地。清政府不仅未批准他们的请求,而且严令伊、乌两盟盟长迅速报垦。此后,大部分蒙旗陆续报垦,他仍坚持抵制开垦,因而以阻挠垦务为由被撤消盟长。三十四年(1908),贻谷获罪被革职查办,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垦务基本停止,阿尔宾巴雅尔复任盟长。民国初年,曾与外蒙古方面有过接触,但未采取附和外蒙古“独立”的实际行动。民国二年(1913)1月,赴绥远城参加西盟王公会议,表示拥护民国,赞同五族共和,晋封为亲王。会后,与乌兰察布盟盟长勒旺诺尔布、副盟长云端旺楚克等一同赴京觐见民国总统袁世凯。回旗后不久因病去世。

阿尤尔扎那(? - 1915)

近代内蒙古抗垦“独贵龙”运动首领。蒙古族,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阿尤尔扎那出身贵族家庭,任该旗梅林章京。旗扎萨克逊博尔巴图放垦土地,滥征赋税,引起各阶层民众不满。民国三年(1914),阿尤尔札那率领积怨已久的民众发动“独贵龙”运动,反抗扎萨克的残暴统治。次年春,向盟长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放垦牧场和租卖旗地,废除苛捐杂税和差役摊派,并要求革除扎萨克逊博尔巴图。在盟长的调停之下,该旗扎萨克假意求和,与“独贵龙”方面讲和,商谈善后事宜。同时,暗中收买土匪,策划反击。5月,阿尤尔札那遭匪徒暗杀。

贺什格巴图(1849 - 1916)

清末民初文人。伊克昭盟乌审旗人。自幼入村塾学习蒙古文,后自学汉文、藏文。青年时期在旗衙门当差,成为协理台吉书吏。他同情民众的“独贵龙”运动,撰写支持“乌审旗独贵龙”和“海溜图寺集会”等组织的诗歌,因此被革职回乡,以乡间教书、行医、放牧为生。撰写有《蔚蓝色的天空》《可贵的独贵龙》等近百首诗文,还编写《洁鉴》《金鉴》《亮鉴》《初学文鉴》等儿童启蒙读物和《珠宝集》等历史著作。这些作品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促进了蒙古和汉文化的交流。其启蒙读物,便于背诵记忆,流传很广,被用于当地小学课本。

贻谷(1852 - 1926)

清末大臣。原名晋昌,字蔼人,满洲镶黄旗人,乌雅氏。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国子监司业、兵部左侍郎。二十七年(1901)末,被任命为督办蒙旗垦务大臣,赴绥远城就任。在绥远城设立督办蒙旗垦务总局,全力推行垦务。在察哈尔左、右两翼旗地,改设垦务局,清查旧垦,派员丈勘绘图,招辟生荒。亲往察哈尔八旗牛羊群地勘察,划清界线,迁移群地,筹拨直、晋边厅学田。二十九年(1903),贻谷被任为绥远城将军,便于推行乌兰察布、伊克昭二盟各旗垦务。对蒙旗软硬兼施,文武并用,奏请撤销伊克昭盟带头反对放垦的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扎萨克阿尔宾巴雅尔的盟长职务,武力镇压“独贵龙”运动,捕杀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协理台吉丹丕尔。在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三公旗、伊克召盟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等黄河河套南北旗地修渠和疏通河流,大兴水利。在归化城土默特、绥远城驻防马厂各地清理旧垦,酌定租银。并在新垦地设兴和、陶林、武川、五原、东胜等五厅,隶归绥道管理。在绥远城、归化城建立新军,兴建学堂,创工艺局、女子工厂,修缮绥远城垣,濬城外沟渠。三十四年(1908),因归化副都统文哲珲弹劾,经清廷查办,以巧立公司、辗转渔利、擅杀台吉等罪被革职查办。宣统二年(1910),判“以死罪律减一等”,被流放新疆,后转置直隶易州(今河北省易县)。1921年,民国政府下令为其平反。

奇子俊(1902 - 1932)

民国时期内蒙古政治人物,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地方领导人。蒙古族,又名拉布敦,俗称“二少爷”。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又称准格尔旗)人。其父纳森达赖为该旗贵族、豪强。自幼在其父所设专馆学习蒙古文、汉文。青年时游历国内大城市,在山西与中国共产党人多有交往,在北京结识吉雅泰、奎壁等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三年(1924),被冯玉祥任命为国民军第3军骑兵独立团团长,并与“独贵龙”运动领导人旺丹尼玛、锡尼喇嘛等建立密切联系。同年末,偕同锡尼喇嘛赴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受为期半年的政治、军事训练。十四年(1925)十月,出席在张家口召开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返乡后,成立蒙旗民兵训练处,自任处长,招募本旗蒙古族青年,组建新军。十五年(1926),新军编为国民军北路军蒙兵第1路军,其任中将司令。六年(1927)七月,参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召开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特别会议,当选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执行委员。十九年(1930),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同年,创办鄂尔多斯地区第一所新式学校——准格尔旗公立同仁学校,任校长。赴乌审旗参加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秘密会议,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伊克昭盟党务局,当选为该局主席。二十一年(1932)二月九日,在准格尔旗贵族间的一场内讧中与其父同遭刺杀,年仅30岁。

阿木尔吉尔格勒(1869 - 1941)

蒙藏名医,诗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前旗(又称乌审旗)人。幼时寄养于该旗梅林章京色仁道尔吉家,因家境福裕,受到良好教育,通蒙古文,后又学藏文。阅读《蒙古源流》等著名蒙古文文献,广泛接触《青史演义》《三国演义》等蒙汉民族经典著作。青年学医,善于针灸和蒙藏医治疗。创作有诗文《乌索柴达木》《沙拉召赞》《常胜三绝》《山坡草》《美丽的乌审召赞》《致班禅额尔德尼诗》等,另有医学著作《四部医典简介》。

3 沙克都尔扎布(1873 - 1945)

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扎萨克旗,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九任扎萨克,一等台吉。汉名魁占。光绪二十三年(1897),承袭扎萨克一等台吉爵职,简称沙王。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在内蒙古西部蒙旗推行垦务,沙王主动报垦而受到朝廷奖掖,被任命为伊克昭盟副盟长。民国十三年(1924),任伊克昭盟盟长兼济农(成吉思汗陵奉祀官)。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国民政府宣布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时,被任命为该会副委员长。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撤销“蒙政会”,同时分别成立察哈尔省与绥远省境内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其被任命为绥境蒙政会委员长。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逼归绥。沙王断然拒绝日本的拉拢,率领绥境蒙政会转移到伊克昭盟扎萨克旗。二十八年(1939),应国民政府邀请前往重庆参加会议。途中,在延安受到毛泽东、贺龙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见。同年六月,将成吉思汗灵榇从伊金霍洛迁往甘肃省榆中县。国民党伊盟守备军司令部司令陈长捷对伊克昭盟各旗采取高压手段,实行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政策。三十二年(1943)二月,扎萨克旗保安队发动武装起义,扣捕国民党官员和特务,陈长捷派出军队攻占沙王府,扎萨克旗保安队和沙王等退往乌审旗,与民国军队展开游击战。同年六月,国民党派人与沙王谈判,最终答应起义军民提出的各项要求,撤销陈长捷的职务,宣布暂缓开垦蒙旗土地及征粮征税。“伊盟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三十四年(1945)五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同年七月病逝。

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1881 - 1971)

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教士。著名蒙古学家。生于比利时布鲁日,田清波是其到中国后所取汉名。青年时期,就学于天主教修道院,学习哲学、神学以及古代汉语。从1900年开始,以荷兰蒙古学学者施密特编著《蒙古文文法》的拉丁文译本以及《圣经新约》蒙古文译本为基本教材学习蒙古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来到中国后被派往伊克昭盟南部城川(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传教。期间,在鄂尔多斯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到蒙古历史、语言、习俗、民间文学等方面极其珍贵的资料和蒙古文文献手抄本。民国十四年(1925),离开鄂尔多斯,移居北京,到辅仁大学整理和研究调查资料,后出版多部著作。其代表性著作有《鄂尔多斯志》(1934年)、《鄂尔多斯民间文学》(1937年)、《鄂尔多斯蒙古语词典》(1941-1944年)。这些著作涉及鄂尔多斯历史、蒙古民间文学和语言等领域。1948年,迁居美国,继续其研究。1956年,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出版他在鄂尔多斯搜集到的三种手抄本《蒙古源流》(影印)及其研究著作《<额尔德尼-因?托卜赤-蒙古编年史>导论》(法文)。后者附有《鄂尔多斯七旗地图》(蒙古文),是研究鄂尔多斯历史地理与地名学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