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有什么历史人物 大连名人一览表

近期,大连著名编剧郝岩的新作《高大霞的火红年代》在大连电视台首播,并将在中央电视台8套黄金时段热播。这是郝岩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之后创作的又一部革命题材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创造平均收视率2.09%、最高收视率2.28%的好成绩,名列央视2015年度电视剧收视率之首。在谍战剧“刷屏”的时代,“王大花”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其另辟蹊径,开启“谍战喜剧”的新路径,将谍战、喜剧、爱情、励志等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营造了多元化的“景观”;另一方面,该剧中丰富的大连元素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虾爬子、鱼锅饼子、有轨电车、复州皮影等打造的文化坐标,还有花园口、青泥洼桥、城子坦、大连港等建构的地理坐标,共同交织出一幅多彩的地域文化图谱。王大花正是带着这些“大连元素”走向了千家万户。

《高大霞的火红年代》在承继了“谍战喜剧”的基础上,又向前迈了一步。郝岩在谈到《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时说,他是以“一出历史正剧”的心态完成整个创作的,书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大连人的故事。但是,实际上,《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历史大事件相对不多,更多的是,让小人物在成长中来参与历史。与此相比,《高大霞的火红年代》的叙事背景更加波澜壮阔。这部剧讲述了1945-1949年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连故事。将这一时期发生在大连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如铲除国民党特务的“搬家运动”、大连建新公司(523厂前身)为解放战争制造和输送军火、印制《毛泽东选集》和《共产党宣言》等大连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都在剧中有所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成长的路径更加曲折,情节更加跌宕,个人命运裹挟在时代洪流里,更加突出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不同于一些“谍战神剧”,《高大霞的火红年代》中的人物并非是智商奇绝的柯南或福尔摩斯。他们更加地日常化,如同我们生活中的芸芸大众,会经常犯错误,也会被敌人所迷惑,每个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弱点。高大霞是一个一心投入革命的女性,单纯又热烈,尽管一度受到冤屈和猜忌,但她从未动摇,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但这个人物又没有被符号化。在日常生活里,她也会像我们常见的邻家女孩,在与嫂子刘曼丽的相处中,时不时地争锋拌嘴,表现出女性性格中狭隘却又不失可爱的一面。刘曼丽呢,既向往投入革命生活,同时,又急于摆脱情感的空虚,以至被敌人钻了空子。这些人物血肉丰满地生活在那个遥远的战争年代,带给我们满满的时代与生活气息。他(她)们集结了上世纪40年代独具大连特色的市井百态。当佟丽娅饰演的高大霞走在大连街头的时候,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火红年代扑面而来,带着海风吹来的海蛎子味儿,活色生香地展现了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从“王大花”到“高大霞”,我们看到大连编剧郝岩的努力与尝试。他以“谍战”的形式在讲述一个地域的历史与文化。美国阐释人类学家格尔兹曾提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以此区别于全球性知识或普遍性知识。可以说,地方性知识是渗透了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这样一个复杂立体的有意义的“地图”。对于相对边缘的地域,知识“地图”的对外界的传播和接纳都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文化深深植入人的情感中,只有真正体验、拥有这种情感才能真正把握文化,传播文化。大连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尤其是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现代文化、新文化、革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织,构成了大连文化的地域性。从目前来看,大连文化还未真正走出去。在此意义上,《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和《高大霞的火红年代》的成功就不仅仅是谍战剧形式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大连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相信《高大霞的火红年代》的播出,一定会有不凡的收视率;同时,也相信这部优秀的电视剧在影视制作和文化传播方面有着更加绵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