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尔有什么历史故事 阿拉尔历史文化

红其拉甫边防连

坐在阿拉尔金草滩旁,望着静静流淌的塔什库尔干河,突然觉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又好像什么都发生了一样。一切都像一场梦,一场纯粹的梦。我就这样怀着一股劲儿,来到了这里。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第一次知道红其拉甫,是在上大学时,一次晚自习回来,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拐角路灯上的宣传灯箱上,印着那张最经典最令人深刻的岗楼,岗楼下面鲜红地写着红其拉甫精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真的有机会能够踏上祖国的边陲,来到这里。

岗楼

因为海拔高,塔什库尔干午后的秋风已经非常冷冽了,太阳落山后,路上零零散散着有些当地塔吉克族居民在赶路,一些塔吉克族小孩三五成群的在路边追逐打闹,还时不时地对我们笑,这一切都在彰显着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善良和淳朴。

树叶被风吹得刷刷响,顺着胡杨树的方向,抬头就望见远方的帕米尔高原,雪山高耸入云,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来到这里的每个人诉说着这条丝绸古道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赶个大早,准备早早上山,可是天公却不作美,偏偏下起了雪。出发之前,司机师傅还一直担心上山的路会被大雪封住,可我们好不容易来一次,真的决定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要上山。就这样,我们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迎着呼呼的大雪,踏上了去往红其拉甫边防连的314国道。

314国道

越往帕米尔高原上走,雪下得越大,我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次就是要封山,我们就是走也要走上去,战士可以的,我们也可以,既然来了,就决定必须要上去。

道路两旁一座又一座冰冷无情的山脉,伴着寒冷如刀割一般的寒风,不停地在向我们宣誓着他们的主权,一次又一次地警告着我们,人永远无法胜天。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过这么一句话:“当你想做某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人有时候,就是需要一些信念的。当我们行驶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时候,突然雪停了,太阳在一瞬间的功夫变得光芒万丈,映照着雪后的帕米尔高原,洁白得让人想下车亲吻这片无人打扰的神圣土地。

盘山公路

国门

车子还在向前行驶,两侧的山脉依旧白雪皑皑。314国道并不好走,这条曾经埋葬了无数商队和生灵的血染通道,尽头就是号称为“死亡之谷”的红其拉甫。越往上走,越感到呼吸有些困难。当车子行驶将近3个小时后,到达314国道尽头的时候,我们终于来到了一直心心念的红其拉甫口岸,看到了屹立在雪山之巅的祖国海拔最高的国门。突然间,高原反应也不怕了,这些天的旅途劳累也在这一瞬间全都烟消云散。

前哨班

红其拉甫边防连前哨班的战士告诉我们,这里终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封山时间有八个月之久,这一切都在预示着这里并不适宜人类居住,但他们已经在这里为祖国站岗驻守了数十年。

荣誉室

一名陕西籍班长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红其拉甫前哨班,走进了他们的荣誉室,在门口看到“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这几个大字组成的红其拉甫精神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身份认同,自己在此刻,突然也变得豪情万丈起来。

饭前一支歌

午餐

蔬菜大棚

中午被热情地留下来吃饭,战士们不停地说高原哨所上的伙食很简单,希望不要介意。前哨班的食堂很敞亮,也很干净,中间摆着一张长方形餐桌连着几个圆凳,桌子上已经摆好了三道家常菜,两素一荤,外加白米饭,干部和战士都坐在一起,不分职务,不分座次,无身份差别,就像在家里一样。就餐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玩笑不断,欢声笑语回响在整个帕米尔高原。就餐过程中,我有意留意这些战士,看着他们常年被寒风吹得皴裂、烈日下晒得有些黝黑的脸庞和驻守边关少不更事在手背上留下的“军功章”,让我觉得在这个冰冷无情的帕米尔高原上,其实最暖心的还是这群最可爱的人。这顿简单却胜似大餐的伙食也是我这几天吃的最“窝心”的一顿饭。虽然执意要交伙食费,但还是被他们热情的回绝了。

连队门口

连队大厅

板报

告别了前哨班,车子向下行驶近18公里,便来到了红其拉甫边防连。连队很大,营房也很漂亮,连队指导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简单寒暄几句,便径直带着我们去了连队荣誉室,一路上细心又周到地为我们诉说着这个连队的光荣历史。听着指导员细致的讲解,望着荣誉墙上的每一项荣誉,崇高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和成就的获得,都是一代代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英雄壮歌,用赤胆忠心在雪域边关筑起的一道道钢铁屏障。他们早已把高原边疆作为自己的家,把风雪边关当做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在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上,用自己的热血青春和绝对忠诚,把维稳戍边作为创造辉煌的崇高事业,把彰显军威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时刻以最饱满的状态和最昂扬的斗志,向伟大的祖国报告。

连队门口

石头地图

站在连队的门口,望着不远处战士用石块摆的中国地图,指导员对我说,我们其实并不苦,最苦的还是这些战士们,很多战士常年驻守边关,执勤放哨,有时候在茫茫大雪中,军马淌水都会折断腿,只能骑着牦牛,很多牦牛在半途中都倒下了,可我们的战士们还要迎着暴风雪,在放眼之处皆苍凉的寸草不生的帕米尔高原边境线上继续完成任务,忍受着缺氧的难耐,在边境线上巡逻往返五天之久,很多战士的身体都出现了高原性疾病,可为了国家的使命和身肩的重任,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觉得祖国和人民的肯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这样才有人生价值,才不枉一身戎装。指导员说得轻松,可我的心真的就感觉像是被揪着一样,疼也不愿意被放开。

回来的路上,帕米尔的天气异常寒冷,但我的心中却总是聚着一团火。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人,要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而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有些岗位必须要有人去坚守,祖国终将牢记那些忠于祖国的人。我们咬牙负重前行,是因为我们正是这被历史选中的一代。

中巴边境

《血色浪漫》里有这么一段话:“我想,这片破碎的山川大地一定承载了太多的苦难,要是站在陕北的山峁上,面对着毛乌素大沙漠吹来的凛冽寒风,这时你唱出的信天游仿佛有了灵魂,有了神韵,歌声和泪水仿佛从心灵深处自然地喷涌出来,这时我才明白,任何艺术都应该在它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永恒的魅力。”望着高耸入云的慕士塔格峰,行驶在并不平坦的314国道上,看向窗外,耳边不自觉地就回响起这首歌: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报答我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山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

界碑

此生应该不会再来第二次了。

如果真的来了,那真是纯粹因为信仰,一名共和国军人,对党和国家最忠诚的信仰。


延伸阅读:红其拉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红其拉甫,那一座战士戍守的冰山

位于祖国版图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山口,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取景地。这里平均海拔4700米,终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6%,年平均温度3.3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43摄氏度,寒季长达8个月,风力常年在7级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陆地口岸。

红其拉甫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常年担负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最高巡逻点海拔超过5800米。他们还守卫着世界上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口岸。

策马边关,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

上世纪50年代,连队老一辈戍边人以“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根木棍搭地窝,储冰融雪当水喝”的豪迈气概,硬是在帕米尔高原扎下了根。数十年来,一代代边防军人听党话、跟党走,忠诚卫国、戍守边关的信仰始终坚如磐石。

界碑竖在云里面,这个地方叫边关

多年来,红其拉甫边防连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忠诚戍边、甘于奉献,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连续12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边防执勤先进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5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走进连队荣誉室,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整齐排列,见证了官兵们的如山使命和责任担当,正如“连歌”中唱的那样:“红其拉甫很高,红其拉甫很远,界碑竖在云里面,这个地方叫边关。”

(综合自新华网 解放军报)


最新消息:现代化!如今的红其拉甫边防连让官兵直呼幸福

通信不间断、氧气到床头、娱乐不出楼……国庆前夕,记者来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采访。该连上士王刚激动地说:“现代化军营,让我们戍边的劲头更足了!”

红其拉甫边防连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崇山雪岭,高寒缺氧,生活设施落后。随着各项暖心工程实施,一系列“老大难”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官兵们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记者走进新营房看到,暖气、冲水式马桶、床头氧气终端等现代化生活保障设施一应俱全。中士李文沛介绍说,现在大家每次巡逻回来能随时吸上氧气、洗上热水澡。

从军多年的某边防营营长张亚军,见证了边防哨卡的变化。过去官兵学习方式就是读书看报,因道路艰险遥远,报纸和杂志一个月才送来一次。遇到大雪封山,杂志和报纸都被官兵们翻得卷起了角。如今,通过连队门厅LED显示屏能及时浏览当天的军地报刊,班排电脑接通了政工网络, 3G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

“西红柿、葫芦瓜、辣椒挂满枝头,油麦菜、韭菜吃完一茬又长一茬……”谈起边防的变化,连队指导员王立带着记者走进日光温室大棚。满棚的瓜红果绿,让大家忘记了这里是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

去年,该边防团积极探索社会化保障的新路子,极大提升了后勤保障效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螃蟹、带鱼等,如今也摆上了我们的餐桌,真的是从‘送啥就吃啥’变成了‘吃啥就送啥’。”该连司务长蒋鹏感慨道。

(作者:陈柏涛 岳小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