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用一个发生在一战时期故事,来表达反战的思想。

两个年轻的英国大兵躺在绿树下休息,他们就是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

一位长官过来找布雷克,让他选一个同伴一起去见将军。布雷克拉起了斯科菲尔德。

原来,英军打算明天全面攻打撤退到兴登堡防线的德军。现在又发现,德军的撤退只是个诱敌深入的陷阱,如果真打起来,英军派出的士兵可能会全部牺牲。

已经有一只部队赶往前线准备明天的大战,那只部队中就有布雷克的亲哥哥。而此时,需要有人去给他们送信,告诉他们那是一个陷阱,告诉他们指挥部要求全面撤离的命令。

送信的人需要赶在明天开战前将信送达,最近的路线需要穿过一片敌方德军的管控区域。

将军问布雷克两人能否完成任务,布雷克很肯定的接受了,因为他要去救回他的哥哥。

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两人穿过封锁线时,到处是德军的腐臭尸体。踏进德军刚撤退不久的战壕时,只剩下还没完全熄灭的炭火,和一条地下通道。

通道里有还算舒服的单人床和成堆的罐头,当然还有为饥饿的英国军队设下的炸弹陷阱。

老鼠引爆了炸弹,斯科菲尔德被埋在瓦砾中,布雷克拼命把他刨了出来。地下通道一点点坍塌,布雷克拉着张不开眼的斯科菲尔德一路冲出了通道。

被铁丝网扎破的手掌!被炮灰糊上的双眼!差一点被活埋了的斯科菲尔德抱怨着布雷克为什么要选他来陪着完成这该死的任务。

布雷克也很郁闷,他当时只是觉得可能会有什么好事,比如发些补给什么的。

报怨过了,两人还是要上路,完成任务。

他们遇到一架被友军击落的德军飞机,从飞机上救下一名德兵。斯科菲尔德觉得应该干掉,布雷克却决定要救这个德兵。

不曾想,趁斯科菲尔德去打水,布雷克落单,那德兵用匕首刺伤了布雷克。

虽然斯科菲尔德击毙了德兵,可布雷克也受了重伤。在布雷克死前,反复确定了斯科菲尔德能找到去前线的路,并且要帮着布雷克找到他哥哥,把自己的遗物都带给他。

斯科菲尔德独自肩负起了送信的任务,他异常坚定,哪怕有别的英国兵对他说“那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哪怕他遇到了伏击的德军,哪怕有美女挽留请他驻足,哪怕差一点淹死在急流里。

斯科菲尔德终于找到了要前锋部队,可是开战的枪声已经打响。

在数百米长的战壕中,斯科菲尔德拼命的向前奔跑,寻找那个对这场进攻有指挥权的麦肯锡上校。

战壕被炸的无法通过,斯科菲尔德就跑到战线内,疯狂从冲锋的队伍中横穿而过,终于找到了麦肯锡上校的指挥所。

停攻撤退的命令下达,1600名英军士兵的生命被挽救,斯科菲尔德开始寻找布雷克的哥哥。

有人告诉斯科菲尔德可以去战区医院找一找,如果那里找不到,就不用找了。

斯科菲尔德又开始在战区医院寻找,无助而惶恐,因为到处是惨不忍睹的伤员,他害怕找到的是其中一个,更害怕什么也没有找到。

终于,斯科菲尔德找到了布雷克的哥哥,他完全无损,斯科菲尔德告知了布雷克的死讯,并送上遗物。

电影结尾,斯科菲尔德孤独的背影踏过青翠的草地,来到一株绿树下,倚着树坐下,拿出怀中家人的照片,背后写着“我们等你回来”。

这部电影过程漫长而残酷,就是在这些残酷中夹杂着一段段细腻的温情碎片,让观众看到战争带来的真正伤痛,是打碎了人们对美好的依恋。

影片中的布雷克被自己救下来的德兵杀死,这看起来像是东郭先生。但其实,只是因为布雷克过于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不适合在战争中生存。

布雷克接受命令前,想到的是可能会有什么好事发生,甚至会想到送他们回家。

布雷克给斯科菲尔德讲母亲的果园,告诉他樱桃花分好多种,告诉他以前自己和兄弟摘果子的往事。

布雷克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应该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吧。他的乐观和单纯显得与这场战争格格不入,但他依然毫不犹豫接下送信的任务,因为等待被救的人中,有他的亲哥哥。

影片中,斯科菲尔德一开始时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勋章去换一瓶酒,他因为不得不来参战而讨厌可能成为永别的家人。

斯科菲尔德做不到像布雷克一样乐观,但在相处中也会被布雷克的乐观所感染,他不想让战争抹杀掉好友的这份乐观,尤其是在布雷克死前,斯科菲尔德接受他的嘱托,向他保证自己认得路,保证一定把信送到,保证一定找到他的哥哥……

在斯科菲尔德顺着急流落下瀑布后,他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抱着木头在河水中浮浮沉沉。此时,水面上漂来了樱桃花瓣,还有花瓣陆续飘落,虽然这不是神话,但就是像布雷克的花瓣来唤醒斯科菲尔德,他又继续前进。

斯科菲尔德的送信之路上还有两处温情又伤怀的情节。

其一就是敌管区废墟中,女人与婴儿的挽留。其二,是立于众军人中独自唱着家乡的歌谣少年士兵,以及默默转坐在他周围,或聆听或惆怅或回忆的军人们。

斯科菲尔德被其深深感染,又不得不果断的离开,可能他就是从这一次次的离别中,领悟到了家人的珍贵。

电影并不血腥,却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忍,还有其他就是个人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