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骤降,冷空气裹挟而来的还有一颗想吃火锅躁动的心。
看着食材在锅里翻腾,用筷子夹起后还滴落着汤汁,如此诱人的画面,唤醒了每一个吃货的胃。
中国人爱吃火锅是不争的事实,既爱川渝火锅的麻辣,又欣赏广式打边炉的原汁原味,还喜欢云贵系火锅的酸味和独特,最后还逃不过对于其他冷门小众火锅的好奇。
在沸腾的火锅面前,打工人的烦恼全部抛之脑后。台台仔细整理了15种火锅品种,云吃完后,别忘了快安排上冬天的顿火锅哦~
在全国火锅地图上,川渝火锅的覆盖率最高,占整体市场份额的64%,霸占了一众火锅派系里的王者宝座。
重庆火锅
川渝火锅里,重庆火锅又是top级别。据官方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光是游客就吃掉将近10000000桌重庆火锅,有一家火锅店排队量甚至突破20000桌。
辣得够爽,麻得过瘾,瞬间抓住味蕾极致的快感,这就是重庆火锅。
没有人能逃得过重庆火锅的魅力。在重庆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重庆人不吃火锅就不是重庆人。”
和重庆人吃火锅,微辣是他们的底线,鸳鸯锅是最大的妥协。牛油锅底是重庆火锅的底气,大块的牛油,不仅能很好吸收辣椒、麻椒的香味,还能长时间保留食物的鲜香。
至于蘸水,重庆人只认油碟,其他“妖艳贱货”根本入不了眼。
九宫格是重庆老火锅的代表,九个格子,各有特色,涮的食材也不同。中间一格涮煮的都是毛肚、鸭肠这些所需时间短的食材,而旁边则是嫩肉片、肥肠、丸子的天下。
在山城,蔬菜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它水分多,一下锅就让牛油锅底变了味。
下水是香饽饽,火锅三宝(毛肚、鸭肠、黄喉)
是必不可少的。夹一片毛肚在九宫格中间“七上八下”,在翻滚的牛油锅底中烫煮,弹脆的口感给舌尖带来极致的享受,让人大呼过瘾。
吃完火锅后,再来碗冰汤圆,解辣又爽快。
去到重庆当地,不用特意排什么网红店,很多好吃的小店都藏在巷子里,闻着炒底料的味就能找到。
四川火锅
好多人会把重庆火锅和四川火锅混淆在一起,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四川火锅以清油汤底为主,偏香辣;重庆火锅以牛油汤底为主,重麻重辣。
在蘸料方面,重庆火锅只认油碟,四川火锅的选择就多一些,有芝麻酱、海鲜酱等。总的来说,重庆火锅更传统,四川火锅口味更活络些。
北方人吃火锅就是吃肉,不讲究火锅底料的丰富和口味,爱的就是清汤涮肉的原汁原味和尽情的大快朵颐。
老北京铜锅涮肉
北京的冬天是羊肉味的。在老北京人的嘴里没有火锅这词,都是直接叫“涮羊肉”。
只加姜葱的清汤锅底堪称“食材照妖镜”,羊肉的品质好坏、新鲜与否,过一次清水便知。如果换了鸳鸯锅,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并不是所有的羊肉都能被老北京人瞧上眼。一盘优秀的手切鲜羊肉对刀工的要求极高,薄厚均匀,拎起来看“透光”;完整度也得够,不能松松散散没个全貌,“贴盘儿”才算合格。
麻酱是老北京人的本命,醇厚的麻酱淋上腐乳汁和韭菜花,三者承担起了最经典的京味。刚涮好的肉,往麻酱里一蘸,咀嚼间满是肉欲。
最地道的老北京涮肉,还得有老三样:白菜、豆腐和粉丝。涮的顺序也有讲究,豆腐耐涮放,白菜吸味当老二,最后用粉丝结尾,有滋有味。
会吃的老饕吃羊肉时得就口脆甜的糖蒜,解腻开胃。最后再来盘芝麻烧饼收尾,口味有咸有甜,外酥里软,趁热吃格外的香!
羊蝎子火锅
在北京,除了吃铜锅涮肉,羊蝎子火锅也不能放过。
羊蝎子是带里脊肉和脊髓的完整羊脊椎骨,因为外形和蝎子相似而得名。
吃羊蝎子是一个自我较劲的过程。拿一块炖得酥烂的羊蝎子,先吮一口汤汁,再把骨头上附着的肉咬下来,最后再敲骨吸髓,把里面的精华和汁水吸干。羊骨相连处的半透明肉筋,最是入味。
这些操作用筷子没用,得靠一双厉害的双手和一张灵活的嘴。吃相不求雅观,往往只求尽兴,有时自己还没吃上什么肉,先折腾出一身汗了。
东北酸菜白肉火锅
到了东北,画风就突变了。外面是冰天雪地,里面热气蒸腾,酸菜白肉锅的香味疯狂弥漫。(东北人把酸菜白肉锅称之为炖菜)
东北酸菜白肉火锅,原型是来自东北民间的杀猪菜,酸菜和猪肉的相遇,谱写了专属东北的冬日恋歌。和其他火锅的现煮现涮不同,酸菜白肉火锅的食材需要提前煮好,得先将猪肉猪杂和血旺一起慢火盖盖焖煮(东北人称之为“烀”)。
看似肥腻的白肉,有了酸菜汤底的浸润,酸爽过瘾,肥而不腻,用当地人的话说“这滋味老带劲儿的!”
大锅炖煮,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是属于东北人的万丈豪情。
山东肥牛火锅
如果想吃肥牛吃到爽,还得打卡山东的肥牛火锅馆子。
山东肥牛火锅和老北京铜锅涮肉有异曲同工之妙,汤底同样是清汤,蘸酱也是麻酱,只不过涮菜的主角从羊肉变成了肥牛,让你一次性过足牛肉瘾。
广东有句俗话:边炉滚一滚,神仙都企唔稳(站不稳)!打边炉是他们对火锅的统称。和其他火锅不同,广式火锅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走的是养生路线。
广式粥底火锅
顺德特有的粥底火锅毋米粥,毋指无,意思是在乳白透亮的清粥,仔细捞起却不见米,米的精华尽数浓缩其中。
以清远鸡为原料熬成汤,过滤后加入香米,大火焖煮4小时后,米化为无形,再滤去米渣,如牛奶般雪白的米汤细腻嫩滑。
吃粥底火锅的时候,加入食材的顺序很重要。海鲜类奠定鲜味,再放入肉和蔬菜,层层推进的鲜美让人着迷。
潮汕牛肉火锅
总有人说离开了潮汕,就吃不到好吃的牛肉火锅了。看似清汤寡水的牛肉火锅,背后却是一环接一环的连接。
潮汕地区吃的是黄牛肉,不仅有品质,为了保持鲜度,上桌还得快。牛肉不能过多的失水,也不能变僵直,这样的牛肉新鲜度才不会打折。
一整头牛身上都是宝藏,五花趾、匙仁、吊龙、胸口油,部位不同,口感精妙程度也不同。涮肉也有秘诀:一吊血水,二吊酸性,三吊纤维。
配上沙茶酱,咸甜中混着肉香,满嘴都是牛肉带来的脂香。
剩下的牛肉也别浪费,做成圆滚滚的牛肉丸,好吃的牛肉丸真的像《食神》里一样弹得可以打乒乓球!
猪肚鸡火锅
广东人会养生,讲究食疗,猪肚鸡正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例子。作为清朝时期宫廷的进补秘方——猪肚鸡还有个霸气的别名:凤凰投胎。
奶白色的猪肚鸡汤底里,胡椒是点睛之笔,增添一丝辛辣却又不喧兵夺主。猪肚健脾补血,鸡肉能提高免疫力,两者互通,滋补养胃,最能为冬日驱寒出力。
用豉油、辣椒圈、香油和葱蒜调味出的蘸水,简单却又提鲜。
不管吃猪肚鸡吃得多饱,台台肯定会给猪肚鸡火锅的黄金CP——腊味煲仔饭留个肚子。腊味的香气和油脂渗透进每一粒米饭里,先吃腊味,再吃米饭和灵魂锅巴,连吃几碗都不过瘾。
粤式海鲜打边炉
凡尔赛文学里常出现的海鲜火锅,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矜贵”。靠海吃海的广东人,把大海里的宝藏全都搬上了桌,龙虾、鲍鱼、帝王蟹......应有尽有。
现点现做的海鲜有两种吃法,一是搭配酱油或芥末的刺身料理,二是直接涮煮。无论什么吃法,新鲜上乘的海鲜味道自然不会差,即使一锅清汤也鲜到极致。
云贵系火锅比较有地方特色,主要选用当地食材,风味独特。
云南野生菌火锅
每年一到菌子季,酷爱野生菌的云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海味不爱,我们爱山珍。”野生菌的鲜美让他们魂牵梦绕,而野生菌火锅又是当地吃货的另一种舌尖上的狂欢。
一锅满满当当的菌子,鸡汤加持,只需盐和姜调味,吃的就是菌子的鲜。开锅后,先喝一碗汤,这是菌子火锅的标准吃法,鸡汤的油脂和菌子的菌香结合在一起,鲜美流连于唇齿间。
种类不同的菌子演绎着不同的鲜美,鸡枞质丝细白,鸡油菌油香四溢、牛肝菌爽脆肥厚、竹荪清新脆爽。裹满蘸水的菌子,一入口就在嘴里肆意绽放出鲜味,出了云南别处吃不到。
关于菌子火锅还有个三熟法则:吃菌要煮熟、品类要熟悉、医院的路要熟悉。(还挺形象)
贵州酸汤鱼火锅
贵州人嗜酸,当地人有一句俚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酸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酸汤内有乾坤,分为红酸和白酸两种,红酸以贵州本地西红柿品种毛辣角和新鲜辣椒发酵,味道酸辣浓郁;白酸以糯米米汤发酵而成的清淡米酸。
酸汤和鱼是最登对的CP,酸汤鱼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鱼肉的选择也有说法,一般是鲤鱼、江团和黄辣丁。软嫩香甜的鱼肉,在酸汤的包裹下,回味无穷。
贵州豆米火锅
贵阳特色的豆米火锅,据说是由豆米汤演变而来,用芸豆、糟辣椒、五花肉片熬煮而成,还可以选择酸菜或麻辣口味。
随着熬煮,芸豆逐渐释出淀粉,细腻的粉质赋予汤汁沙沙的口感,涮出的菜都多了分质感,最后记得一定要用这汤汁捞碗饭,一口气能夯下三四碗。
四川高县土火锅
四川南部有一种不辣的火锅——高县土火锅,要选用专门土制砂锅,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工艺,另一方面泥土里内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高县土火锅先要以最耐煮的芋头为底,再逐层铺上猪蹄块、鸡块、冬笋、木耳、肉等,再放入金钩、墨鱼及老姜、花椒、胡椒、盐等加上清汤加盖煨炖。
它需要熬制三个小时以上,熬煮的高汤可以直接喝,口味老少咸宜。
海南糟粕醋火锅
海南文昌的铺前镇,有一种传统小吃糟粕醋。它是酿酒剩余的酒糟,继续发酵变酸后的产物。
把糟粕醋煮成汤后,浇在蔬菜、肉类和海鲜上,酸甜可口。后来加以少许的辣椒和蒜头,就演变成了沸腾的火锅锅底,深受当地人的喜欢。
不像老陈醋那样味道浓烈呛人,糟粕醋口感温和多了。米黄色的糟粕醋汤底夹杂着芳香扑鼻的酒糟味,酸爽的口感令全身都舒畅。
糟粕醋火锅的蘸料是什锦酱,小米椒和蒜末做底,最后挤上小青桔,酸甜口为主,还透着一丝薄荷的清凉。
当地人最爱涮海菜,在醋的承托下,海菜的鲜味更加突出,完全吃不出腥味,营养价值也很高。
一锅沸腾的火锅映射着文化百态。重庆火锅的麻辣对应着重庆人的热情直爽;东北的酸菜白肉锅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广东打边炉的大味至淡则又表明着他们对食材原汁原味的追求。而火锅本身就是包容、热情的代名词。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你们最爱哪种火锅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文 | 猪弟
图 | 思宇、部分来自网络及《沸腾吧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