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的本质(人文是文化)

陈仁仁

先秦经典《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文化”和“人文”这两个概念最早的出处。“文化”即人文化成。可见,“文化”这一观念从一开始就与“人文”紧密结合在一起,“人文”是“文化”的内核与本质。就其词义而言,“文化”本是一个动词,是指用“人文”来感化天下,从而使得群体能够都依“人文”行事。依人文行事,就是文明的行为,否则就是野蛮的。所以《周易》还说:“文明以止,人文也。”

如果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文化,那么文化应该具备如下两个根本性特征。

其一,文化有群体性,是用于维系某个群体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力量。

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就是指天下所有人。“天下”的视野,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理想。他们总是希望某种好的东西为天下所有人共同拥有。所谓“一道德,同风俗”,也有这一重涵义。随着文化交往的扩大,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存在不同的文化类型。这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差异还真不小,甚至相冲突。

虽然“天下”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类型,虽然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有差异甚至冲突,但是任何人一定是处在某种文化类型之中,某种文化类型一定可以约束某一文化传统中的某一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体都是某种文化传统的载体。文化传统由个体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个体正是在传承和发展某种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来认同和融入某一群体。人类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群体要把个体凝聚起来,从根本上说靠的都是文化。

现代中国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自己的定义。他说:“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由此可见,在梁先生看来,文化是属于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这是从文化类型这一宏观意义上来说的,中国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西方有西方民族的文化。若从更具体的视角来看,任何群体都可以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特征。

其二,文化是属“人”的,既不属“神”,也不属“兽”。

文化作为群体成员共同的生活方式,能维系某一群体的存在与发展,而维系群体的生活方式却不只一种。本质上或者狭义上,只有“人文”的方式才能说是“文化”的方式。

西方的文艺复兴反对的就是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它要把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此时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就是要肯定“人”而非“神”是世界的中心。我国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以人文的方式来社会,对抗的是商朝的神鬼统治。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孔孟儒家以道德复兴人文,而儒家道德说的一个根本生长点是“人禽之别”。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儒家的人文是对“兽性”的反抗。

我们说,文化的内核与本质是人文,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人有神性或者兽性。如果所谓“神性”,指的是人具有某种超越性;所谓“兽性”,指的是人具有某种自然性,这当然是无可否认的。不过,人的超越性和自然性,都必须以人性为依归,以人文的方式加以和约束,它才能是属“人”的,才能帮助人及其群体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是毁灭。

所以,只有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实就是“人文”的发现和自觉的过程,就是实现人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作者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

(0)
上一篇 2023年05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05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