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学迎新点,学生举着院系牌迎接新生入学。图/新华社
高考过后,紧接着就是高招的捕捞期。
上千万的学子十二年苦读,经过高考这个筛子,被分拣出来,结果是万家欢乐万家愁。而那些进入到如愿大学的学子及其亲友团,把笑定格成表情包,同时也将满格的期待和想象,预支甚至透支出来,巴不得早日入学,释放淤积已久的热情和想象。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子们一路都是带着“单恋”奔向大学的。这期间,学子们不断被自己的热情和想象蛊惑,也被家长和老师“加戏”,对大学的憧憬越滚越大,彩色的泡沫越吹越多,把大学想象成应有的模样。
在没有遇见真实的大学之前,这些被个人想象和他人“加戏”的大学,悬挂在学子面前,吸引他们前进,前进。这种正能量的精神引领,是绿色的,健康的,阳光的。就像阳光,照拂学子的精神叶绿素,催生梦想,也内生动力,利人,利国,利民。
大学该如何迎接这些满载理想之光的学子们?大学如何才能接得住学子们超重的期待和想象?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灵魂拷问。
当然,期待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你也可以说,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满脑子浪漫的想象,真实的大学不是那么回事,现实承载不了他们过度的想象。大学就是要把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拉回到粗粝的大地上,接纳一切,顺服现实。
但大学毕竟是大学,不能满足于跟现实社会在一个平面上。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在其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大学不能成为现实的“同类项”,而在于对现实的超越和超度。
在某大学迎新点,一位学生(右)举着院系牌子帮助新生运送行李。图/新华社
每个年度的新生入学,都是全新的血液进入大学体内,给大学带来清新之气。这清新之风,就是理想之风。
新生带着饱和的期待和理想进入大学,大学就得以对等的姿态和匹配的行动,去接纳这些新生的力量。
既然新生以仰角的姿态开启大学生活,大学就得“踮起脚尖”,以对等的姿态去接纳新进者。
既然新生们带着理想的滤镜来看待大学,大学也该竭尽所能,朝着他们预期的方向去努力,哪怕最终现实依然是现实,但也要同样以仰角的姿态去努力。
但很多时候,大学并没有以这种积极姿态和行动去对接新生,而是以“不变”去应对“万变”的一茬又一茬新生。
于是,眼见新生变老生,改变的不是大学,而是学生。于是,梦想丰满的彩色泡沫逐渐消失,新生逐渐被骨感的大学规训成老生。
需要知道的是,如今的大学,不再是垄断知识和真理的圣殿。
新媒体的天罗地网,将知识引流到社会各个毛细部位,各类知识和资讯泥沙俱下,在知识的海平面上,原先由大学专属的知识遭遇全域化的稀少。这就倒逼大学须抬高自身的知识水位,否则,大学即沦为社会化知识的支流乃至末流。
社会化的信息和知识倒灌到大学,而大学的知识也会被四通八达的水道分流到社会,大学何为?真的到了峻急的时刻。
如果大学里所传授的知识可以在网上唾手可得,大学中的能力可以在社会界面中轻易获取,那大学存在的意义何在?理想中的大学如何可及?
大学需要水涨船高,首先需要把大学放在理想的高处。社会未及之处,现实终结的地方,正是大学出发的所在。
大学恰恰应是想象力蓬勃舒展的所在,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场所,是尝试可能性的梦工场。而这些应然之所,正好都是承载新进大学的学子梦想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看,大学应该感谢这些怀揣浪漫梦想的学子们,他们的期待是激励大学面向未知海域出发的动力,用他们的清新之风,鼓满大学的风帆,一起朝着深广的知识海域前行。
撰稿 / 李岱(文化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赵琳